隨著主持人的曲目預告,段冉登場。
臺下響起了熱情的掌聲。
這掌聲送給華國女孩,也送給她本輪的曲目單。
選曲總是劍走偏鋒的華國女孩這次依舊在演奏開始便給音樂廳帶來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期待。
臺下段宏林朝歌二人分坐在音樂廳兩角注視著舞臺上女兒的一舉一動。
秦剛一家三口人今日也特意趕到了現場,情理中有段家姑娘的比賽他們應該來捧場。
觀眾人群中自然也少不了沈清辭廖林君等人,裡格爾忙完了學校事宜在昨天也趕到了華沙。
親朋好友老師都已到位。
段冉開始了她本輪的演奏,‘op4,c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時隔20年四屆比賽,肖邦第一號奏鳴曲再次出現在了肖邦大賽的賽場。
柔和的臺光映照在施坦威鋼琴上,十根纖細修長的手指在黑白分明的鍵盤上勾勒出了繁雜的音律。
這繁雜的音律屬於肖邦的十八歲,肖邦在夢幻的成人之際譜寫下了他人生中的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
肖邦一生只寫過三首奏鳴曲,皆作為肖賽第三輪的可選曲目。
本屆第三輪已出場的18名選手裡,有8名選手選擇了第二奏鳴曲,剩下10明選手選擇了第三奏鳴曲。
這一情況與往屆比賽大抵相同。
或許第一號奏鳴曲的單調旋律和單一動機讓絕大多數選手對其不夠看好。
畢竟沒有哪一個選手希望自己花費近三十分鐘的演奏讓人過耳就忘。
大家是來參加比賽的,相較而言第一奏鳴曲並不適合打比賽。
段冉也是來比賽的,但她在一開始就決定了演奏這首曲目。
比起第二奏鳴曲的沉重,第三奏鳴曲的宏偉,她更被第一奏鳴曲中所流動的少年天性多打動。
拗口的旋律之下,她感受到的是一種少年無所畏懼。
她從開始就不在乎最後的名次,她只認定自己的選擇。
...
越隆重的比賽就越會因為有這樣的選手而變得更加精彩,當段冉演奏完第一樂章的時候,臺上不少肖邦的樂迷都感到激動極了。
他們是真的喜愛肖邦,不遠萬里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來聆聽被冠之全球最優秀的肖邦青年鋼琴家們的演奏。
他們喜歡肖邦的的每一首作品,但一生之中卻很少能聽到肖邦第一奏鳴曲的現場,這首作品在極少極少會出現在音樂會上。
而段冉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機會。
...
第二樂章是一個小步舞曲,是肖邦一生唯一寫過的一首小步舞曲。
段冉快狠的演奏風格賦予了小步舞曲古典舞曲的質樸性。
接連的三四樂章裡,她的樂思令人想到貝多芬的深刻,同時又有肖邦的內在思想在其中。
纖秀婉麗的華彩和充滿活力的迴旋曲如少年甜蜜又充滿幻想的人生憧憬。
雖然音樂形象的發展因肖邦年輕時的作曲技法不足而顯得在結尾時不夠緊湊洗煉。
但是當這段隱匿在眾多作品下的西方少年之詩借一個現代東方女孩之手奏響在華沙愛樂大廳之上時,音樂本身要塑造的形象真的還有那麼重要嗎?
這個問題不僅是評委們應該思考的。
結束了奏鳴曲的演奏,段冉開始了自選曲目的演奏。
三首連續圓舞曲+一首夜曲的曲目結構新穎無比。
這令她臺下的兩名老師都有些不知該說什麼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