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音樂千變萬化,肖邦有數不清的面,就如同此刻的17張評為面孔。
鄧太山的眼裡寫著不喜,這可以理解,他曾掙扎在鐵幕兩邊,他有著對鋼琴藝術的固化思想。
相反塔裡貝克這樣從小生活在富足上流社會的紳士人物可以說愛極了這樣的音樂,他喜歡簡單的東西,尤其是將簡單處理到極致。
俄國評委們中有兩人還在思考秦鍵上一首作品中的演奏技法,他們能聽出其中有屬於俄派鋼琴演奏的核心,但在結構表達上他們又不是很確切。
而波蘭評委們,從他們的座位分佈來看就可以看出這屆波蘭評委是兩派人馬。
以布蘭哈諾為首的幾人坐在第一排最左邊,他的表情最耐人尋味,他目光一直在跳躍,不知在想什麼。
而他一旁的安傑依舊是那副慈祥的微笑,他就像是天生長了這麼一張笑臉似的。
再左邊的奧拓則是沒什麼表情,老實說他還是喜歡剛才的敘事曲。
另一夥波蘭評委坐在第二排的最右角,他們看起來就像幾個老學究,不過其中有那麼一個年輕的。
這個年輕的波蘭評委之前在會議室裡一個抬手的小動作差點讓羅伯特起死回生,可結局大傢伙都知道。
此時他又在不時東張西望的看著,他好像就喜歡做這些小動作。
這個年輕評委叫做卡夫廷,也畢業與肖邦音樂學院。
卡夫廷終於在歡快的圓舞曲結束後收回了目光,然後他看著舞臺輕慫了下肩膀,他的動作表情看起來有點心不在焉,但他得說這華國青年的手指技術的確了得。
一氣呵成的圓舞曲終於落下。
現場再度安靜。
大家多知道接下來的曲目該輪到‘波蘭舞曲’了。
現場觀眾,尤其是波蘭觀眾都像是打了雞血般的瞪著舞臺,他們期待驚喜。
昨天一天老波蘭們沒聽過幾首像樣的op53,他們不在乎技巧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她們就喜歡聽氣勢,聽個響兒,看個景色。
現場持續沉默著身影動了!
只見秦鍵的雙臂狠狠砸下。
“噹!!!”
氣吞山河的和絃猶如炮彈在舞臺中間炸開,‘op.53降A大調波蘭舞曲’
最後一首作品,標題‘英雄。‘
從容不迫的柱式和絃延續著豪邁的氣勢,自由速度下的連續十六分音符跑動充滿了飽滿的音質。
這一刻,他顯現出了在古鋼琴上錘鍊出的高精準觸鍵力度。
技術是服務於音樂這點本身沒錯,技術不會單獨與存在作品之外。
但任何時候秦鍵都沒有忘記打磨自己的手指技術,這也就是他為什麼他的手指總能在他需要時候直接派上用場。
或許有人不屑於技術流選手,或許這些人真的沒有見過什麼是技術流的演奏高手
無需任何鋪墊,一出手便是火力全開,連同表情,此刻鋼琴前的秦鍵如同一團火光。
他激動的雙臂傾向琴鍵的方向,和伊多一樣,他更早的將全身力量灌注於雙臂之中。
他用蒼勁有力的鐵手奏出了雷鳴般的聲音。
轟隆轟隆的琴聲若戰火硝煙,人吼馬嘶。
李斯特說,‘英雄舞曲強有力的節奏可以使最懶散和麻木的人都京東振奮起來!’
波蘭鋼琴家克萊茲稱其為‘典型的戰歌!’
滾燙的波蘭民間音樂色彩,富有歌唱形的旋律音調。
華麗不缺本色,樸實並無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