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是自己的主場,可是蔡松卻把自己自己安排在了很個舞臺最耀眼的地方。
“呼————”
輕輕吐了口氣,秦鍵將擦試過雙手的白色手帕摺好塞回口袋。
一片寂靜中,他看向一直轉身等待著他的蔡松。
兩人完成了對視,相互交換了資訊。
這一對視點頭,也意味著華國新生代最有影響力的指揮和鋼琴家將完成他們在正是音樂舞臺上的首次合作。
雖然這是一次單方面客串的合作,但其意義也是非同小可的。
此時臺下觀眾席上已經有懂行的人按耐不住了,他們急迫的想聽聽這樣的兩個人是如何共同處理一首作品的。
蔡松便轉回身,面向樂團,整個後背留給了正面的觀眾席。
兩秒過後,他的指揮棒還未抬起便深沉的落下。
舉手投足間的起手勢說不出的瀟灑。
整個樂團隨著他的肢體動作一經動起便像是形成了一個完整整體,融合到了一起。
‘PianoConcertoNo.20inDminorK.466:lallegro’
樂團的前奏一響起,聽過的人即使叫不出這首作品完整名字,但也勾起了他們曾經的聽覺回憶。
莫扎特第二十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第一樂章,快板。
絃樂組小提琴和中提琴連續奏出的切分音效果顯著的渲染出了一種令人緊張不安的的音樂氛圍,以上來便暗示出了一種憂鬱的色調。
當憂鬱的f小呼叫近關係轉入D大調時,音樂色彩搖身一變變的明朗起來。
調性的色差在蔡松的調配下達成了極其完美的效果對比,造成了極大的張力。
同時也為鋼琴的進入鋪下了通暢的路徑。
隨著樂團聲部的隱去,鋼琴聲的solo響起。
這一刻,整個大廳只有一種聲音,秦鍵十指下的黑白鍵。
修長的十指在快速來回的移動跳躍中將音樂接過,以其洪亮的音色,明媚質樸的氣質,改變了樂團第一呈示部相對沉鬱的主題。
一時間,整個舞臺的感覺給人以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戲劇感
隨後,代表著不同情感基調的秦鍵鋼琴旋律與蔡松率領的樂器群旋律交織到了一起,更像是一種心靈意識上的對話。
蔡松的手勢以短小精確操控樂團,力圖每一個聲部的每一個音量都要控制在他的聽覺之內,反觀秦鍵則是在對話衝突中大起大合,經過展開部以一種與樂團徹底展開競奏的姿態,大開大合,手過之處,弦外之音比以重音落下。
時而樂團佔據上風,時而鋼琴居居高臨下,兩股情緒在彼此之間的對抗越發劇烈,強烈的戲劇感在舞臺上空油然而生。
在聽眾的視聽中,這無疑是一幕指揮與演奏家的精彩對抗互動。
但只有秦蔡二人清楚,音樂從一開始便是按照蔡松的完整樂思在前進。
可二人又同時都明白一個道理,樂思終歸還是要作品本身,迴歸作曲家為了表達某種情感而用音樂創造出的音樂片段。
小到音樂動機,大到音樂主題,都可以涵蓋在樂思的範疇之內。
然而。
樂思有時也會表達情感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