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毛頭叫帕羅肯,一個很不波蘭的名字,在肖邦研究院他有很多身份,比如他自稱是一名鋼琴技師,其實同時還是一名觀察員。
作為一名老員工,帕羅肯從24歲入職到今,他在肖邦研究院已經工作了三十一年。
這也意味著他一共目睹了6屆肖邦大賽。
與此同時,他也參與了6屆。
這,就要說到他的主要工作了。
肖邦研究院裡有不少研究部門。
有研究每一屆選手演奏風格的部門。
有研究每一屆選手履歷的部門。
甚至還有研究每一屆選手是如何進行曲目篩選的部門,這主要針對演奏者的心理進行研究。
雖然帕羅肯的研究方向也與演奏者有關,但是他的研究重點卻是在鋼琴上——選手們所選擇使用的鋼琴。
從每一屆比賽的每一輪開始,他就要開始關注選手們的用琴。
就那上一屆,第十六屆來說,透過dv海選的158名選手裡,有76人選擇了施坦威D型,有30餘人選擇了貝森朵夫帝王,法奇奧立等其他系列的歐洲貴族品牌,而剩下的近50多人全部選擇了亞洲品牌yamah和kawa。
單一的資料似乎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但如果要拿這組資料對比上上屆來看,就能發現問題了。
在第十五屆,透過dv海選的162名選手裡,足足有85人選擇了施坦威D型,選擇其他歐洲貴族品牌的選手加起來也佔據了50餘人,而選擇亞洲品牌的僅僅剩下了27人。
從直觀的資料上就能看出,隨著發展,選手們選琴的目光不再僅僅限於傳統的歐洲老牌。
哪怕只是一些小的資料變動,都有不能被忽視的背後問題。
帕羅肯要研究的就是這種小變數後的趨勢。
從一個普通鋼琴調律走到肖邦研究院的首席鋼琴技師的位置上,這三十年來,帕羅肯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這個長期過程中,儘管他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微妙經驗,但是面對著剛剛統計出的第十七屆160名入圍選手的用琴資料後,他還是大感不可思議。
“確實是令人出乎意料的資料。”
眼前的資料清清楚楚的列著。
施坦威D型:52人
貝森朵夫帝王:8人
法奇奧立f308:13人
&nahcfx:50人
kawaskex:17人
還有零碎的15人選擇了其他品牌。
羅列出的每一款琴,都是其公司的頂級演奏級產品。
帕羅肯知道近二十年來亞洲鋼琴品牌已經漸漸的展露了頭角,而且從近三屆的決賽圈選手用琴就能看出來,現在早已不是歐洲品牌統治比賽的那個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