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的交替演奏是高難度的鋼琴演奏技巧,也是一個鋼琴演奏者的手指技術的試金石。
克里斯巧妙的借用彌撒的主題,將這一技術運用到了這個篇章。
在他手中,這一技巧完美地體現出了鋼琴作品的工藝美。
一個個複雜的表情記號在秦鍵的理解下被一一詮釋。
快速輪指,模仿絃樂跳躍的八度大跳。
花裡胡哨。
每一個小節在克里斯的編排都會有低中高三個音區的聲音同時響起。
少了幾分李斯特的集中,多了幾許克拉姆的戲劇張力。
或許有人會把這一段音樂在前一秒聯想到喬治的遊行聖歌或大宇宙,但是下一秒他絕對會打消上一秒的念頭。
“這不是一部現代品作品。”
“單引子,單主題,四個標準的變奏片段。”
“完整的保持著主題的旋律,創作者巧妙的將一三變奏和二四變奏和聲與織體交叉相融,在不斷的發展中,除了從主調體變為復調體的變奏外...”
“主題結構始終都保持著沒有變化過。”
維也納表演與音樂藝術大學的鋼琴繫系主任弗裡德.巴赫曼給出了最終的結論,儘管此時音樂還未結束。
“這是一首純粹的古典作品。”
“絕妙的觀點,”一旁的莫扎特協會會長裡格爾看著舞臺上的年輕人,輕生問道:“那麼您認為這是一首什麼時期的作品?”
巴赫曼沒有說話,只是做了個請的手勢,“願聞其詳。”
裡格爾擺了擺手,笑著擺了擺手,“節奏上整體自由,但是音樂的律動一直保持的很好,彌撒主題,前面有託卡塔和賦格的段落,後面有民歌舞曲。”
“這個作曲者很有趣,他大量的書寫了不協和音做調性轉換並使和聲進行富有動力和情感色彩。”
裡格爾頓了頓,轉頭看向了巴赫曼,繼續說道:“最重要的是,這首作品的所有力度變化都沒有追求細微的強弱變化,而是採用了較為清晰的階梯式力度。”
“所以,我偏向於這首作品誕生於巴洛克時期。”
裡格爾話音落下,巴赫曼街接道,“或者是一個現代作曲家的仿寫。”
“完美的呈現時代。”
說罷,兩人相視一笑,皆是一嘆。
他們心中都有相同的答案,如此別緻的作品顯然不會在歐洲沉寂幾百年後,突然一天出現在一個東方年輕人的指下。
所以他們心中又都有相同的問題。
“克里斯,究竟是何方神聖?”
...
...
“巴赫曼。”
“嗯?”
“還記得我給你推薦這個孩子時說過的話嗎?”
“你說,這個孩子可能會改變古典鋼琴的發展格局。”
“沒錯,我打算收回這句話。”
“為何?”
“從現在開始,我相信他會開創一個全新的鋼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