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難得是形散的曲式在他所展現出的空間結構佈局中,更好的把作品的層次性和邏輯表現了出來。
這對於印象主義派得作品是尤為重要的。
“能被外界評為燕京雙子星的存在果然不一般,就單單這音樂佈局就已經領先絕大多數的參賽選手太多了。”
臺上的音樂始終都是淡然的,沒有起伏,沒有波動,像一幅沒有陰影輪廓線的畫作,只有斑斑點點遍佈在上。
但只要你稍加註意,這些五顏六色的斑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一隆,給人以難以想象的效果。
“未來的演奏家,他已經佔據一席。”
最後一排評委席,再次響起了評論,乾癟的聲音不會破壞音樂和諧的美感,而且剛好足夠送到身側的兩雙耳朵裡。
篇幅簡短的第十一首練習曲。
朦朧中開始,夢幻中結束,優雅的彎腰。
畫面美極了。
“好聽。”
秦鍵隱匿在座席間中和大家一起鼓著掌。
見識了趙一諾恐怖的技術,見識了封子言的音樂的大腦,見識了半場中的各種驚豔瞬間,秦鍵覺得這趟參賽之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足夠的收穫。
“半場結束。”
十五分鐘的休息,留給評委,也留給選手。
……
此外。
各大賽場的比賽都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坐落在燕京市東部的首都交響音樂廳,是華韻少年音樂技能大賽的第二主賽場。
此時主廳的華麗舞臺上,充斥著巴赫的莊板,克萊斯勒的宣敘調,還有帕格尼尼震驚於世的隨想曲。
炫技大戰,輪番上演著。
這裡的舞臺下的觀眾席是明亮的。
使人一眼就看選手席間的每一位選手。
一目掃過,大多選手並沒有懷抱樂器,而是拿著暖寶寶一類的東西,持續地給手手部提供著熱量。
一眾選手或緊張或好奇的表情與大多數賽場無異,只是評委席上。
單單的十四個評委席,僅有一排。
臺上的伊扎伊的無伴奏第三奏鳴曲被拉下最後一弓,全場掌聲爆響。
這一刻,一個瘦弱的身影被全場記住。
評委席上,眾評委看著選手打分表,心中無不好奇。
“這孩子的老師,究竟是哪一位?”
“連推選單位都沒有。”
…
每個舞臺都在上演著各種趣幕。
有發揮失常的被賽前賦予高期望值的選手,也有從未在公眾視野中出現過的嶄新面貌先聲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