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那其中一路諸侯國,宋國,以宋戴公開始,隨天子東遷,護衛一方疆土,及至八代國主宋恆公繼位,開啟一段長達31年的治理統治。
那宋恆公膝下有長子子目夷,字子魚,這子目夷極為聰慧仁義,深得宋恆公喜愛,但目夷非是王后所生,故不是嫡長子,而是庶長子。在那個時代,重嫡不重庶,目夷因此無緣成為太子,而其異母弟茲甫乃王后所生是嫡子,所以被宋恆公立為太子。目夷雖未被立為太子,但其心胸廣闊,未有任何計較,與弟弟茲甫關係十分融洽,茲甫也十分敬佩目夷。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三十年冬天,宋桓公患重病,欲託付後事。
太子茲甫知兄長目夷之德,再三請求讓庶兄目夷作為君位繼承人,並主動向宋恆公薦說:“目夷兄年長而且仁愛,父王應該立兄長為國君。”
宋桓公雖天命已至不久於人世,心中放不下國事,但有如此謙讓兒郎,豈能不欣喜。遂對茲甫說:“你的仁愛,謙讓之德足以擔任國君,且又是太子之位,當是名正言順之事,何至於讓位兄長?”
“父王,茲甫雖有小德,但都是從兄長處所學,治理國家不比尋常,需大德者,為宋國長久考慮,還請父王傳位與目夷兄長,我願輔佐兄長,做一名賢臣。”
宋恆公想了想,言道:“既然你心意已決,那我就讓目夷為君吧。”遂下令傳目夷覲見。
聞訊趕來的目夷一聽,連忙推辭說:“父王,能夠把國家辭讓給別人,還有比這更大的仁愛嗎?若這都算小德,兒臣實不知還有何德可算大德,僅這一點,兒臣就做不到,兒臣不如太子也!而且立兒臣為君不符合立君的順序。”
那太子茲甫一聽,趕緊起身要辯解,卻被目夷止住了:“太子莫要再以此事叨擾父王,父王龍體欠佳,本不應多加打擾,若再煩擾父王,卻是不好。國君一事,太子莫要推諉,目夷定竭盡全力輔佐太子,成就大業!”
太子無奈,遂與目夷告退出去。
公元前651年,宋桓公三十一年,一代明君宋桓公含笑病逝,太子茲甫即位是為宋襄公。
宋襄公即位後,認為目夷仁愛,於是任命目夷為左師讓他處理朝政大事,並下旨恩封目夷的後人世世代代承襲左師的官職。
這目夷確實有大才,治國有方,善提良諫,盡心輔佐宋襄公使宋國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一國霸主齊桓公病逝,齊桓公卻無宋恆公的幸運有兩位賢德子嗣,齊國發生了內亂,內侍易牙、豎刁等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太子昭奔宋避難。
一國的未來君主投奔,堪稱奇貨可居,宋襄公認為這是謀求霸主的好時機,便以送太子昭回國繼位為名,率諸侯兵伐齊。這一年四月,宋軍打敗齊軍,強行立太子昭為國君稱號為齊孝公,那齊孝公自是唯宋襄公馬首是瞻。
平定齊國內亂後,這宋襄公吃到好處後,國力昌盛,遂又與曹、邾兩個小國結盟於曹南(今山東省曹縣南。
地盤的擴大導致權力的擴大,帝王之心卻更加難以把握猜測,每每進言,也難令其聽。
某次那依附的小國滕國,有些背離自己的意願,遂派兵把滕國國君滕宣公抓了起來,並欲將騰國併入自己名下。雄心勃勃的宋襄公為使東夷各國歸附自己,殺雞給猴看,令邾文公以滕國之國君為人祭,祭於睢水之上。
咋聞此訊的目夷十分驚恐,連鞋都未來的及穿,赤腳跑來面見宋襄公:“吾王,我聽說古人祭祀,不同時使用六畜,小事不用大牲。如今您怎敢使用人祭?祭祀本來是為人的,而人民才是神的主宰。使用人祭,誰敢享用?今因盟會滕宣公不服從您的意願而虐待滕。欲以一國之君用以祭祀睢水之上的妖神,藉以謀求霸主之位,豈不難哉?如此心生惡念,造成莫大殺伐,恐怕以後能夠得以善終就已經是不錯的結局了!”
只是這樣的勸告對宋襄公沒有任何的影響,宋襄公對目夷道:“左師,此次若不殺雞儆猴,必使諸國不服,心生僥倖。此意寡人已決,莫要再勸。左師來的巧,寡人正讓下人溫酒,且來飲上幾杯再說,莫要再談國事。”
目夷無奈,勸服不了宋襄公,遂以自己衣冠不整為由,告退出來,心中暗自感嘆,這權力怎麼使人變化如此之大,這還是當年的太子麼?
同年秋天,宋襄公因曹國不服從自己,興兵圍討,目夷復又勸諫,襄公還是不聽,終將曹國覆滅。
時光荏苒,轉眼間,宋襄公在位已十二年,也就是到了公元前639年。
這年春天,宋襄公心血來潮,決定在宋國鹿上召開盟會,要求楚人承認宋國的盟主地位,楚國國王雖心中惱怒,但表面上仍答應。當時目夷已擔任司馬,於是勸諫宋襄公說:“小國爭著主持盟會,這是禍患。那楚國乃一方霸主,豈肯放低姿態聽從我們這等二流國度?”
宋襄公不聽堅持要主持盟會。
同年秋天,諸侯在盂地會見宋襄公並訂盟約。目夷暗自興嘆說:“禍患大概就在這次吧?君主的慾望太強,怎麼受得了呢?人心不足蛇吞象啊!”果然在此次盟會會晤中,楚國趁機捉住宋襄公,並興兵來討伐宋國,多虧目夷周旋,使計暫時退卻了楚兵,而宋襄公為楚俘。
同年冬天,目夷無法,為解救宋襄公,聯合其他諸侯又在亳地盟會,要求楚國釋放宋襄公。那楚國倒也未作出格之事,索要了些賠償錢財,便釋放了宋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