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張成他......他在......”
吳軒青的話斷斷續續,張立還以為她是在擔心張成的身體:“人各有命,若是他不能經受第一難清醒,我也有辦法將他喚醒,只是,他的未來只會侷限於天燕市了。”
“......謝謝。”老人不怒自威的模樣,已經讓吳軒青有了猜測。
趙俊天所說的,洛都張家,真的找上來了。
“%¥%&%…………”張立神色嚴肅,這一次唱詞結束,張成的命運將會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盡人事,聽天命。
古時張家也有俊彥身殘志堅,依靠自身意志度過第一難,成功躋身家族前列,享盡榮華富貴。
這個張家的養子,只要邁出了這一步,就真的能一步登天了。
他能做到嗎?
張立心無旁騖地唱詞,張佳瑤不只聽過幾次,每過一段,她的心就在不斷下沉。
“哥哥,你就真的沒有那個獲得新的舞臺的機會嗎?”
張佳瑤希望他的哥哥醒來,同樣希望他能有一個新的舞臺。
唱完了。
“唉。”
張立搖頭。
他啊,已經盡力了。
“兩天後,醫療組會過來,會是大夏國這方面最好的醫生,你不用擔心。”
張立沒有說出自己唱詞,如果張成醒不過來,很有可能就結束的話。
既然庸庸碌碌,不如讓醫生來宣佈死期好了。
自己修改了家主對意願,畢竟她也不會主觀看到分家派來兩個廢物。
去找老太君告罪,重新挑人吧......
張立踏出房門的瞬間,如同彈簧一般跳了起來。
他的臉上,寫滿了震驚。
“他的第一難,居然修成功了?”
張成的心跳悶如鼓點,血管凸起,高溫出現在了他的身體表面。
肉眼可見的血塊在他的表皮下游走。
房裡的兩女正不知道如何是好,張立已經一步跨來,搭住了張成的脈搏:“居然是螣蛇!張家有幸,有幸了!”
螣蛇又稱騰蛇,漢族民間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蛇,[1]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稱為“神獸”,有諸多代表意義。 螣蛇一詞的典故出於《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指螣蛇雖然無足,卻比多肢的鼯鼠更能騰雲駕霧,遊走空中,藉此比喻凡人做事理當專心一致,最終必能取得成功。《爾雅·釋魚》中亦有提及“螣”即“螣蛇”,東晉郭璞為其作注,指螣蛇為“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
螣蛇多與神龜並稱,因此被視為玄武的分身。在《後漢書·張衡傳》中載張衡所作《思玄賦》,當中有“玄武縮於殼中兮,螣蛇蜿而自糾”之句。曹操著名詩作《龜雖壽》中亦有“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之句。在宋代宮殿儀仗制式中,有所謂的“真武隊”,當中陣容就包括“金吾折衝都尉一員,仙童、真武、螣蛇、神龜旗各一”。然而,另有說法指螣蛇是五方神獸的獨立一員,位居中央,色尚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