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宋探險船選擇向夏威夷西南方向前進。由於北赤道暖流的緣故,無論風向和洋流都是向西飄的,減小了迷航的風險。
可是,他們不知道,越靠近赤道,越是危險。一個不小心就撞進無風帶,成為飄蕩在赤道之中毫無動力的死船。
飛剪船再快也是帆船,沒有風就沒有動力,只能隨波逐流。
也正是無風帶的難題,整整耽誤了美洲大宋兩年的回家之期。
......
時值,大元歷,至元二十一年,宋歷祥興七年五月。
趙維正在釣魚城裡,眼巴巴地盼著美洲大宋來人。
而在狂風湧蕩的海夜之中,兩艘如飛梭般的鉅艦正迎著狂風,踏夜前行。
沒錯,頂著風,迎著浪,逆勢而上。
此刻若有旁人在此,定會驚呼,“這兩艘飛梭鉅艦居然沒漲帆!?”
是的,光禿禿的五根大桅杆上沒有起一片風帆,也不知是如何逆行如飛的。
事實上,船不但可以無帆自動,而且根本就沒有尾舵!
此時,海娃正赤裸著胸膛,披散著長髮,鑽在底艙之內,高聲呼喝著什麼。
“老少爺們!”
“嗨喲!”
“加把勁那嗎...”
“嗨喲!”
“使勁瞪那嗎...”
“嗨喲!”
“就靠岸那嗎...”
“嗨喲!”
隨著海娃激昂的號子,底艙兩側,近兩百個赤裸漢子齊刷刷鋪滿底艙,他們嗨喲應和,兩手搭在扶樑上,腳下的連軸踏板踩的更是賣力,帶動船舷兩側二十個水輪槳,飛速旋轉。
這是大宋最新式的“飛剪輪式大帆船”,專為透過赤道無風帶而設計。
是在原本飛剪船的基礎上,於船舷兩側各裝十個人力驅動的輪式飛槳。有風時張帆而行,無風時則由水手踩槳驅動大船前進。
至於這種輪槳技術,也不是哪個船工的高超創意,而是大宋早就成熟的現成工藝。
早在北宋時期,行於江河湖泊的輪槳船就已經是盛行天下。
南宋初年,楊么作亂,縱橫八百里洞庭湖,憑藉的就是比宋廷還要先進的輪槳船,那可是內河輪式船的巔峰。
據說,楊么船隊的輪船長近四十丈,左右共裝三十個左右對稱的巨型輪漿槳。
而側的輪槳,正常驅動之時在底艙之中是連結是在一起的,保障左右槳葉轉動一致,船不偏航。
而大船需要轉向之時,舵手會斷開左右連線,達到一面劃的快,一面劃的慢,或者一邊不劃,另一面飛劃的狀態,以此來實現轉彎。
甚至緊急之時,可以讓一面順劃,一面倒劃,達到如同後世坦克調頭一般的原地轉身。
所以,這種船不需要尾舵,只靠輪槳就可實現比有舵帆船更為靈活的效果。
唯一的問題就是,輪槳船之前一直應用於江河槽船,放到海船上使用難度很大。
因為海上風浪大,海船吃水也深,很難調節輪槳在海船之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