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次“拯救突襲戰”之後,人類和阿特爾人就全面開火了,不僅僅是其本土世界,周遭幾個世界都處於戰場的波及範圍內。
人類的狩獵目標,從來都是那個“高維存在”,但有那個太陽神子作為援軍,等於同時面對兩個神子(高維)級戰力,時遷城短期內抽調的戰力有些不足。
但隨著阿特爾人的第一批援軍入場,隨著新生的收割者凡人種族的誕生,對方得到了有生力量的支援,戰場自然陷入了困境之中。
人類並沒有吃虧,甚至可以說是賺大了,藉著這一段時期的兵力優勢,戰損比上全面佔優,而新生的神子和他的眷族,更是反覆遭到了重點打擊。
這消耗的可是一個種族的根基........恐怕“收割者”到現在,都不知道他到底損失了什麼。
阿特爾人是神權分封的國度,作為本地的“領主”收割者自然也有屬於自己的貴族體系,那是他的下一級領主,是他統治的根基。
這些“統治者”,藉著種族誕生的紅利,往往會產生一些。
在人類看來,那多半就是那些體型較大的葛麥爾巨人......他們或許不是不可再生資源,但要從小型種升格而來,也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時間。
對於一個軍團來說,大量殺傷他們的軍官階層,能夠極大的消解他們計程車氣和組織度,直接導致了戰鬥力的大幅下滑。
作為一個“政權”來說,幹掉他們的中高層管理者,是癱瘓他們的社會秩序的好辦法。
現在的人類,打掉的就是葛麥爾族裔的根基和底氣,尤其是很多珍貴的天賜樣本,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再生的。
打擊這個種族的中低層戰力,並不意味著人類放棄了“除根”的打算,只不過在絕殺真正的大神之前,有必要先剷除他的黨羽和族裔,這是人類經歷了無數次神戰後的經驗總結。
當確定了戰場不會短時間內結束之後,人類聯軍也開始了日常的工作......在各條世界線上建立防線,開始構建以世界為單位的防火帶(溝壑戰)。
是的,沒錯,人類聯軍,第一批援助的主力軍團已經抵達了,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居然是巖州人來的最快?真的沒有想到,這應該算是一個好訊息嗎?”
在物理距離上,巖州人明顯是離時遷城最遠的一檔,而當戰場在這不知道拐了多少彎的異世界,還是被改寫了“新路”的混亂異世界,誰遠誰近就很難說了。
本來對萬獸人就不太感冒的巖州人,打著“實在太遠”的旗號,在第一波援軍上就有點打折扣的意思。
“我們要拉起城牆,構造防線,製造死亡壕溝和連環陷阱,等著對手送死。”
“城牆?我們要那娘們玩意做啥,出去野戰了!”
雙方過去的遭遇和經歷,讓這兩城在戰場上的相性相當糟糕,對於巖州人的敷衍了事,其他城也不好多說什麼。
畢竟,那理由說的過去,雙方的確遠的要命,基本是聯盟的南北極。
但現在,當遭受戰爭威脅者換到了時遷城.......巖州人當即就開始行動了。
一方面是雙方的關係還算不錯,巖州人其實一直在拉攏時遷人,另外一方面,就是彌補之前的“摸魚”行徑,在越來越重要的聯盟之中刷刷存在感。
“一個A編軍團?!巖州人還真是誇張,他們的一個A編,都可以打萬獸的兩個A編了吧。”
來的是巖州的“九色石牌”軍團,滿編六萬七千人,這次來了三萬二左右,但也超過了兩萬的A編線,考慮到巖州人的確是聯盟的第一戰力城市,這三萬二用的好的話,可以視作兩個兩萬人的A編戰團。
而他們一來,就開始了自己的老本行.......
“在各個世界挖坑嗎?不過,還真的值得信任。”
誰都知道,巖州人挖碉堡那是專業的,當他們出現在戰場的時候,對方就不要想著有速勝的可能。
雖然打法相當難看,但最佳戰損比永遠是他們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優勢獲得最終的勝利,是他們一如既往的戰鬥風格。
如果是萬獸人、秀江人,恐怕已經和他們吵起來了,但時遷城歷史極短的一方面,就是的確沒有自己的戰鬥風格,能夠接受大部分的戰術和戰略思想。
巖州人喜歡挖坑?那行,時遷人就在後面幫其運土送補給,只要戰場能贏,時遷人倒是不計較給老手打輔助。
這或許就是巖州人對時遷人印象不錯的根源......在一家兄弟之中,強勢的老大想要當家,最好拉攏的就是最年輕、最弱的小弟。
於是,一個個堡壘世界被構建起來,在巖州人熟練的戰術、戰略的配置之下,關鍵世界都被鋪上了重兵,阿特爾人如果要突破前線,就要在關鍵節點的世界不斷被放血。
雙方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作為“主力軍”的時遷城,也開始抽調民間精銳補充一線的消耗。
和平戰團並沒有前往,因為他們在等待鄭禮的歸來。
而鄭禮回來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為大家指引方向,確定接下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