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還是面如平湖,神情鎮定,不為所動。
還是那句話,要最終剪輯權。
喇裴慷眉頭緊鎖。
說到底,這是兩邊影視圈的制度不同。
在好萊塢的商業化模式下,形成了很成熟的製片人中心制。
象徵著投資方的製片人,站在整個影視鏈的金字塔塔尖。
管理團隊跟藝術創作團隊交叉分離,形成了一種矩陣式結構。
在這種模式下,導演負責拍片,最終剪輯權的權力掌握在製片人手裡。
製片人會根據市場調研,後期進行內容調整,確保電影利益最大化。
一般情況下,導演就只有建議的權利,哪怕看到自己拍攝出來的成片被刪減也沒辦法。
而在天朝的電影市場,起初是以統購統銷的形式存在。
即各地方和單位的製片廠按照配額生產,由中影統一發行,各地省市級發行公司配合落地工作。
那時節,都是由行政主導,根本沒有製片人的概念。
等到九三年的《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頒佈之後,體制結構進行調整。
又吸收了港圈的一些制度,發展至今,天朝奉行的是導演中心制。
製片人相當於是導演之下,整個劇組的大管家。
喇裴慷對周餘棠知之甚詳。
只要是他做專案,必然是乾綱獨斷。
從劇本,到選角,再到電影的最終剪輯,他都有絕對的掌控權。
雙方進行了拉扯,最終還是沒能談妥,準備回去再進行評估。
這也實屬正常。
畢竟這回是1.5億美金的大製作,換算過來大概約等於10億人民幣。
即便是對於傳奇、環球電影公司來說,也是必須要慎重對待的大專案。
“已經給了他好萊塢頂級的導演片酬,還可以讓他進場分一杯羹,竟然還想要得寸進尺,環球跟傳奇影業,才是這個專案的主導,電影最終剪輯權,只能掌握在我們手裡,怎麼可能交給他?”
“能不能想辦法去說服他?”
“這恐怕很難,我們提前做過背調,周餘棠這個人,貪花好色,掌控欲很強。”
某位環球的高層斬釘截鐵道。
環球跟傳奇這兩家的高層,在周餘棠離開後,原本還算淡定的臉色,就有些難看了。
他們沒想到,周餘棠的態度這麼堅決。
傳奇娛樂董事長和執行長托馬斯·塔爾,雙手按在桌子上,緩緩的站起身來,聲音堅定:
“那就啟動預備方案,天朝有能力的導演不在少數,李鞍、張毅謀、陳鎧哥”
要說眼下娛樂圈最熱鬧的新聞,不是茶蛋亞洲巡迴演唱會在京城圓滿落幕,也不是羊年春晚導演座談會鎖定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