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周餘棠穿著白襯衫轉頭挑眉,露出足以令人心跳的燦爛笑容。
中間內容快速剪輯的精彩片段,劉施施朝著教室外嫣然一笑還有穿插校園生活種種細節,重在凸顯貼近現實的氛圍。
最後三十秒是周餘棠跟劉施施大雨中最經典的那一段。
“幼稚!”
“對呀,我就是幼稚,才會追你這種努力用功讀書的女生,我就是幼稚,才會堅持追你這麼久!”
“那你就不要追了!笨蛋!”
“對,我就是笨蛋!”
“大笨蛋!”
鏡頭掃過周餘棠在雨中孤獨遠去的背影,最後定格在劉施施身上,她在雨中死死的捂住嘴巴,淚如雨下。
真摯的情感,完全不像是演的。
這一幕直看得讓人心疼。
明明脈絡清晰簡單的校園青春故事,卻偏偏讓人忍不住想要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
最後畫面變黑,飄過一行頗具藝術氣息的字幕。
2月10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那些年青春美好的像一首詩。
周餘棠個人對這一版預告片很滿意,也讓爽姐去做了調查。
隨機挑選了1000名年齡在1835歲之間的目標觀影群體,其中有800多名錶示看了這版預告片後很感興趣,部分人覺得預告片裡展露出來的幾個細節讓他們覺得很親切,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被周餘棠跟劉施施的吸引了,到時候會去電影院看。
前期宣傳推進的很是順利。
周餘棠對《那些年》充滿了信心,跟李曉萍開過幾次會,提出了點映計劃,李曉萍也很尊重周餘棠的意見,直截了當表示:
“我來安排。”
李曉萍也不是盲目信任周餘棠。
一開始的時候,她對這個小成本投資的專案只是抱著類似於刮彩票性質的期望。
一個剛出道的新人,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試水之作。
如果能中獎,那自然是好事。
如果刮出謝謝惠顧,至少也跟周餘棠這麼一個有潛力新人搭上線。
以這個年輕人的才華,就算失敗了這麼一次,將來未必沒有崛起的機會。
但在作為製片人參與了整步影片的拍攝過程,後來又觀看了電影成片,李曉萍心裡對於這部片子的質量就有數了。
點映。
這是電影宣發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
點映的概念源自於好萊塢,那邊整個體系都已經相當成熟,指的是電影在全面正式公映前,製片方指定在一些影院提前上映,通常會邀請一些業內知名影評人,媒體以及小部分觀眾到場觀看。
點映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電影上映後提前搶奪口碑,現階段網路沒有那麼發達,口碑影響力發揮需要一定時間。
口碑在某種程度上會涉及到電影的排片。
很簡單的道理。
院線方會看重口碑好的電影,因為這意味著電影的質量過關,得到了專業影評人的看好,上映後可能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
畢竟都是為了賺錢。
這一套早幾年張毅謀就玩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