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到明朝都不敢用銅來鑄造貨幣!
為什麼?
因為用銅太多,就相當於用金幣來鑄造面值一分錢的貨幣一樣,貴金屬的價值超過了貨幣的面值。
百姓和商人立刻會融化錢幣,提煉出銅,用來套利。
最後只會是王朝損失巨大。
所以,明朝最後不得不採用銀子作為結算貨幣。
問題就來了。
這麼多的銅來造武周天樞,武周有嗎?武周能嗎?
明朝都沒有,更為久遠的武周能開採積累這麼多銅嗎?
武周難道要把貨幣,武器都融化了嗎?
如果這事武周搜刮而來,那麼就不應該說:國之富莫如隋!
而是應該說:國之富,莫如武周!
顯然,從經濟學角度解釋,司馬光的這種說法,太過異想天開。
估計是沒有學過經濟學,怪不得反對王安石變法,恐怕看都看不懂。
.......
最後,我想說。
歷史,沒有真相!
只有最接近真相。
歷史老師的觀點,截然相反的多得是,就拿武則天到底有沒有殺子女來說,就能分出兩個陣營來。
因為採信的史料不一樣。
有人覺得資治通鑑是胡說八道,因為司馬光沒有職業操守。
有人也覺得資治通鑑是金玉良言,因為,畢竟是史書,沒有別的史書記載了,你不信這個信什麼?
有人看歷史,必須要史料,必須要記載的信史。
有人看歷史,則是喜歡看歷史的脈絡,社會的演進,經濟的變遷,制度的更迭。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過去,你看到的歷史,都不一樣。
於老師在唐史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我也參考了於老師很多觀點,覺得受益匪淺。
但,我不會盲目的認同所有老師的所有觀點。
我有自己的史學觀,尤其是,我有自己的分析框架。
當然,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分析框架。
歷史,是用來借鑑的。
歷史,可能永遠沒有真相,畢竟誰也不可能穿越時光,回到過去,親眼見證。
這才是歷史的魅力,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歷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