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一直有修習傳統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武術者,強身健體。國術者,保家衛國。
國術:指我國傳統的武術。是對武術的尊稱。
關於國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只殺敵,不表演的武術,就叫國術。
稱武為術,不稱“武道”,是因為“道”代表了包容一切的東西。就單單一個武功,沒有資格和道並稱,只能稱之為術或者學,一門技術,一門學問。
也稱武為藝,一則可以獨立出體育的範圍,一則可涵蓋技術、思想、文化,乃至於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般人對國術都有誤解,認為國術單單就是武術,有的甚至戲稱為“舞術”,這是對國術最大的不解。
國術,所謂“國”,就是強國、強民!所謂“術”,就是技巧與藝術。練之,一可防身,二來可修身養性,這就是它的術。
公孫大娘舞劍器,觀者動容;若是一套太極打將出來,飄逸瀟灑,張弛有度,剛柔相濟,陰陽相合,這豈不就是術與藝的結合嗎?
國術者,古今同義,國之術,修身之藝也!
國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的生產勞動。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人類的社會主要以狩獵等原始的生產活動為生,並從中學會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頭等器具等擊打野獸的方法。
這些擊打的方法多是基於本能的,自發性隨意的身體動作,但這些擊打技能卻為武術的形成準備了一定的先決條件。
從原始的生產,生存活動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鬥技術。從而演變成近代的體育運動。
在世界各個地域的人類活動中都曾出現,如擊劍、西洋拳擊、泰國拳等。
但從原始格鬥術發展成擊舞一體,內外兼修的武術形式,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國術總會的說明,國術作為類同於國畫、國醫的一個相當明確的概念,它產生於近代,是一個以徒手與器械的格鬥競賽為核心的民族體育體系,包括了傳統武藝遺存在民間的多個獨立專案。
“而,爸爸教你的是為國術,跟武術也有必然的聯絡,聯絡國術,可以強身健體,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掌握國術,就去欺負別人,知道嗎?”
“爸爸,那要是被人欺負我呢?”樂樂點了點頭,好奇道。
“別人要是欺負你,那你就打他,打得他求饒。”
“我們不惹事,但是有人惹到我們頭上的時候,我們就出擊。”
江帆的觀念,一直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出手。
而他也要將這個觀念,告訴樂樂,月月他們。
明年她們就要準備上學了,學會一些防身術,其實也挺好的。
“爸爸,樂樂知道了。”
“那好,樂樂,跟我來,爸爸教你。”
“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