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想聞言丟掉樹葉,轉過身看向趙詩詩,很隨意的說道:“隨便看看,聽說森林裡野獸比較多,我看看這附近有沒有野獸的痕跡,要是有的話,到時候我們也好小心些。”
趙詩詩也沒懷疑,隨口說道:“野獸應該會有,我之前看到有黑影,也不知道是不是野獸。”
葉想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趙詩詩說完之後,看向葉想的面板有些羨慕的說道:“葉想,你的面板真好,比我們女人的面板都要好,真不知道你是怎麼保養的。”
“我一個大男人,怎麼會保養面板,其實我也不知道我的面板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和修道有關係吧!”葉想說道。
葉想的面板真的很好,自從葉想開始修煉之後,每一次的突破,葉想的身體裡都會排出一些毒素,再加上葉想平時修煉是吸收天地靈氣,天地靈氣都是從面板和嘴巴鼻子進入體內,隨著吸收靈氣的時間越長,他的身體也受到靈氣的改善,本來只是一般的面板,變得越來越細膩,而且白皙嬌嫩,根本就不怕太陽曬!
另外就是他身上的氣質,越來越超凡脫俗,按照道家說話,這是蛻凡的過程,無法避免的。
不過也是葉想平時不怎麼出去,所以沒有多少人注意到葉想的氣質,再加上葉想現在又步入了宗師境界,所以氣質也是能夠收斂一些了。
“修道?修道能有這麼好的面板?真的假的?”趙詩詩懷疑道。
“修道乃是吸收天地靈氣,祛除體內的雜氣和毒素,時間久了,體內的雜氣和毒素自然也就隨著減少,面板自然也就會好了。”葉想說道。
“修道還有這功能啊?不過這個聽著怎麼那麼像是氣功?”趙詩詩說道。
“差不多吧,氣功算是修道的低階版本。”葉想說道。
其實,氣功也算是修道的一種,只不過這個版本有些低而已。
氣功發源於華夏。氣功在華夏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
華夏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
《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
雖然華夏的氣功,有幾千年的歷史,可氣功這個詞的出現時間並不是很早,它首先見於晉朝許遜著的《靈劍子》一書。
據考察認為此書不是許遜親自所著,因為書中有很多氣功術語都是宋朝以後才開始用的,所以成書時間不會早於宋朝。在釋僧祐《弘明集》弘明集卷第十二:則理同造化夫陶鑄敷氣功則弘矣而未有謝惠於所。
晉朝以後,宗教在華夏興盛起來了,宗教利用了氣功,把氣功神秘化了。本來氣功是練氣修德,很具體很實際的,可是宗教化以後,就追求修煉成神、成仙、成佛了,這麼一來,氣功的科學本質沒有了。
但如果翻開華夏氣功史,可看到就在晉、隋、唐這一時期,有很多古人用氣來命名的著作,如《氣訣》、《氣經》等,書中寫的都是練氣、用氣的內容。
《氣經》中講了幾十種練氣、用氣的方法,連發放外氣的方法都有,叫“布氣”。以後的宗教淹沒了氣功,氣功的名詞就沒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