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總是有一大堆的父母親心懷擔憂以及期盼的望向默京的方向。
擔憂著自己的孩子是否在赴考的路上吃苦,期盼著他們可以考取功名,十里鄉親都來祝賀,那感覺,倍兒有面子。
會試會在二月份考完,之後透過的會試的貢士們,就會在三月份,被皇帝召集入殿,廷試開啟,選拔出最優秀的人才。
不知多少人,為了狀元文才,懸樑刺股,只為博取一個更好的前程。
袁來混在人群裡,腦袋有些聳拉,和周圍略顯緊張的舉人不同,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不著調。
阿蘭和塗豐年站在遠處,見到袁來望過來,就招手示意,塗豐年還握緊拳頭,嘴型做出加油的樣子。
他看著二人揮手,也不得不揮手示意,人群裡的他顯得愈發格格不入。
考試地點設在春秋書院的一片教舍,此時自然也沒有人上課了,嚴格的監考員們持著令牌,眼神銳利,神色肅穆,周圍圍著的學子們都不敢大聲喧譁,大都小聲的說著悄悄話。
人群中女子也很多,像袁來左手邊就有一個身穿紅色錦衣的女子,氣質出塵,但仍然在拿著一本經典使勁地看,不只是她,很多學子都在看書,或許是為了一點安慰吧:我在開考前都不曾忘記讀書,總該考上了吧?
不多時,考生們陸續進場,每一間考場都有一男一女兩個監考員把守,搜身、檢查考生狀態等等,每一個考生都不能避免,當然,女監考員檢查女考生,男監考員檢查男考生。
袁來無聊的走入考房,一間考房只有二十個人左右,互相之間隔得極遠,別說交流了,他懷疑自己轉頭看去,是否能看清對面的臉……
晃了晃頭,他開始思索會試的考試科目,會試科目極為繁多,有天文,有地理,更有儒家經典、種族歷史,乃至於政治外交,無所不包。
這些繁雜的科目是在大槊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綜合而來形成的。
比如,天文在未誕生前,四時不辨,農民入不敷出,土地量產不足。後來人們學會觀察天象,靠天吃飯,不過大槊的天文方面的人才一般也只有兩個出路,一個是入天星臺,主要方向是研究,另一個是和農學專家合作,幫助農民提高農產量。
不過第二種大多會前往南海國,畢竟大槊的很大一部分糧食,都來源於南海國,作為交換,南海國的大部分糧產都輸出給了大槊,大周是搶也搶不贏。
地理用途也很多,醫農就更不用說了,百姓的根本所在。
如此多的科目,不可能有人全部精通,但是作為大槊的人才儲備,你即便不精通,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常識。
因此,大槊的考卷採取三卷制,將人才在各個領域劃分為三個層次。
常品卷,常識性人才,若此卷不能及格,則其人在此科目成績作廢,也就是無常識,若能及格,則為基本常識人才,高分的人會進行第二階段的試卷發放。
精品卷,專精類人才,此卷及格者,則其人為專精類人才,高分者進行第三階段的考核。
特品卷,大師級人才,每一個透過的人都是未來的國之棟樑,乃至於國寶級人物。
那麼第一名又是如何決定的呢?看根據一個人在某一科目得到的最高分進行排序,也就是說,歷代會元都是在某一科目上透過了精品卷甚至是特品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