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翹著二郎腿,坐在白雲之上。
很多時候走神了,偶爾想起了工作,往大地灑落一些陽光。
它就像是法蘭西的這邊的老百姓一樣,做事沒個正形。
這邊火車晚點,飛機航班推遲,公交少了班次,都是正常的事。
如果你點了外賣,第二天送達都不奇怪。
關於這一點,法蘭西老百姓早就習慣了,他們並不在意,甚至出了很多電影調侃自黑。
法蘭西的新聞媒體界情況差不多,做事不規範,經常丟三落四,資訊不準確。
在法蘭西的媒體界中,唯有一群人比較特殊,他們的嚴謹程度超過了法薪社,被其他人稱為法蘭西最卷的一群人,他們便是《電影手冊》的相關工作人員。
在這個星球,《電影手冊》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電影雜誌。
《視與聽》,《帝國》,《國際銀幕》,《電影評論》等等雜誌,與電影手冊相比,總是缺少一些氣質。
像是《視與聽》在全世界的銷售量應該要比《電影手冊》更高,但是在業內人心中,《電影手冊》才是世界第一的電影雜誌,究其原因,應該是《電影手冊》更加純粹,這是一群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創辦並且維持的雜誌。
為了保持《電影手冊》的高質量,這些來自歐洲的編輯們都捲起來了。
常年看片,日夜顛倒,加班寫稿那是正常的事。
不過就算如此勞累,疲倦,《電影手冊》依舊是整個歐洲,所有熱愛電影的年輕人心中,最嚮往的工作之地。
今年五十二歲的萊奧.卡拉克斯就曾經在《電影手冊》做事。
那時候他只有十八歲,在《電影手冊》當一名雜工,幫助一位編輯查詢資料。
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日子,他瘋狂的吸收著電影相關知識。
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他製作了人生第一部短片。
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他拍攝了人生第一部長篇電影。
自此之後,萊奧一路開掛,成為了法蘭西后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成為了法蘭西赫赫有名的大導演。
儘管身份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萊奧依舊喜歡去《電影手冊》總部大樓,找編輯們聊天,尋找靈感,瞭解當今世界電影的發展潮流。
這一天上午,在溫暖的陽光中,萊奧隨手抓了兩股春風,大步踏入《電影手冊》總部大樓。
他並不是要去找靈感,見老朋友,而是找《電影手冊》主編斯蒂芬.德洛姆商量一件事。
不久後,在主編辦公室,萊奧看到了斯蒂文.德洛姆。
萊奧.卡拉克斯是一個全才,他不僅僅是導演,還是編劇,攝影,演員。
他個子不高,不過面容還挺帥氣的,今天染白了頭髮,看著比實際年齡小的多。
此時穿著休閒西裝,看著很愜意。
而斯蒂文.德洛姆顯然不如萊奧瀟灑,他常年坐在辦公椅上,工作更多,更少運動,他和萊奧年齡差不多,但看著大了一個輩分。
他穿的也很正式,看著就知道是個有操守的人。
“我的朋友,雅各布說你有事轉達,到底是什麼事?”
德洛姆讓秘書給萊奧倒了咖啡,等秘書離開後,便詢問起來。
萊奧笑笑,隨後說道:“雅各佈讓你們安排一下,採訪我們的電影新貴——李。”
德洛姆知道萊奧說的“李”,就是剛剛拿到了戛納金棕櫚的華夏導演。
他點了點頭,“沒有問題,這是應該的。”
李聲耀拿到了金棕櫚,《電影手冊》作為世界第一電影雜誌,採訪這位創造戛納記錄的年輕導演,本就是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