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商議了一番,第二天起,就帶著八百人的陷陣營、一百名斥候騎兵、七百名法正帶來的弩手,趁著清晨天色微亮趕路,中途沒有休息,在九月十三日午前趕到了棧道北口外的五丈原。
他們來的非常突然,五丈原附近一個敵兵都沒有,當他們開始紮營的時候,都沒有被斥候發現,只有個別郿縣南郊的鄉民,上秦嶺砍柴,發現這兒有軍隊的動向,但也沒多事,只是直接繞道避走,也不給郿縣的長安偽朝駐軍通風報信,可見李傕郭汜之失民心。
法正和徐晃白白撈到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時間修築營地,很快把大營修得初具規模。
法正帶來的物資都是有備而來,光是鋼鋸就有幾百條,鐵鍬也有幾百把。
漢末的環保又好,秦嶺上的大樹根本砍不完。一天時間全軍就砍了好幾千顆樹,每棵樹又可以分成好多段,一共是幾萬根尖樁。
再用鐵鍬挖土堆夯固定木樁牆,挖出來的土也自然形成陷坑,把砍樹得到的無用細枝丫稍微削尖、雜亂丟進坑裡形成鹿角陷阱、拒馬陷阱。
因為路比較窄,所以遲滯敵軍的陷坑一共挖了七八道,每道寬數步、間隔十步,加起來足有一箭之地射程。而且法正還讓徐晃的人給武功水挖開幾個缺口,每三道有鹿角陷阱的旱坑夾雜一道引了水的水坑。
營地一共分兩處,一處紮在五丈原高地上,高地上那個東西都有深溝,南面是秦嶺,北面是渭河,所以不用太多防禦設施,把上原的路口堵住就好。
第二處營地則是五丈原以東、靠近武功水一側,這個營地比較低,敵軍是可以從西面北段陸路平推過來的,但也只有西面一側必須重點防禦。
因為這個平原營地的東邊緊貼武功水,北面靠著渭河,南面是褒斜棧道來路,有秦嶺。西面南段是跟五丈原緊貼在一起的,而且有一條路可以繞上五丈原高地。只有西面北段,剛好從五丈原山腳下經過,有路可以攻打到營地。
敵人來犯的時候,左手邊就是渭河,右手邊就是五丈原,兵力並不是很好展開,有點像塔防圖或者《要塞》遊戲,通往營地正門之前要先被高原上的弓弩火力覆蓋射一陣子才能到。
去年這時候法正和劉備在這兒之所以慘敗,一方面是紮營沒做好準備,另一方面是兵力太弱,兵源素質低,而且剛剛因為主動出擊遭到慘敗,今年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別看還是一千五百人守營,兵源和武器的質量都是天壤之別。
這麼大的工作量,一天當然施工不完,第一天也就砍樹立樁而已,法正心中擔心敵軍反應過來後搶收糧草,也怕百姓逃亡,所以十三日午前抵達、修到十五日天亮後,跟徐晃商量:
“公明,營地差不多了,你趁著敵軍沒反應過來,先帶著一百斥候騎兵,和一半的陷陣兵,共計五百人,先去周邊渭南一帶徵糧吧。咱是王師,不可以劫掠百姓,從那一百車寬幅蜀錦裡拿貨,跟百姓換就是。
然後買到了立刻運回來,到這邊新立的邸閣存起來。我帶剩下一千人繼續在這兒修營地和糧倉。到時候,我守衛五丈原上這處高地營寨,你守山腳下武功水河谷的營。敵軍來犯,我在高原上弓弩支援你,你負責近戰堵口。”
徐晃抱拳領命而去:“遵命。”
說著,徐晃就帶了五百人,每人背了兩匹寬幅蜀錦,去徵糧了。
從五丈原往北渡過渭水、再走二三十里,就是郿縣縣城。但法正現在不急於去郿縣縣城,所以只是讓徐晃沿著渭南鄉村徵糧,免得渡過渭水後遇到意外倉促回不來。
渭南一路過去也足有十幾個鄉鎮,一開始百姓看到軍隊過來還逃散,以為又是李傕來搶劫了。但發現徐晃喊話說以錢買糧、價格優厚,不少百姓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稍稍買一點,果然拿到了錦,而且是正常年景官方平準價的三倍收購。
有了示範效應後,合作者很快就越來越多了。不少百姓不但賣糧,還主動幫運到營地附近,一天之內,徐晃就籌集到了好幾千石的軍糧,至少夠目前的一千五百人吃兩個月了。
直到徐晃籌糧開始後,當天午後,郿縣的守軍和縣令才確認了敵情,立刻同時派出兩批信使,一邊飛報東邊兩百四十里外的長安,一邊飛報西邊九十里外的陳倉,希望兩地都分兵來剿滅。
至於郿縣守軍,雖然也有超過五千人,但因為不明虛實,不是主力作戰部隊,縣令比較膽小,就命令先籠城觀望,等援軍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