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人以為的截然不同,計算機其實可以說是很笨的一種機械。
比如說,有一萬億個外表一模一樣的抽屜,裡面有且僅有一個抽屜放了一根針。
那麼,要找出那唯一一個放了針的抽屜,計算機就唯有一個接著一個地將抽屜開啟看看。
也就是說,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計算機需要開啟999999999999個抽屜,才能知道,那唯一的一根針到底藏在哪裡,簡直是笨到家了。
究其原因,晶片是計算機之所以能進行計算的基礎,而一個個小到以奈米計的微小電晶體,則又是晶片的基礎,可一個電晶體所能代表的資訊,實在有限。
電晶體是一種半導體,即一段有時是導體、可以讓電流透過、有時又是非導體、不可以讓電流透過的特殊“電線”。
至於電晶體什麼時候是導體、什麼時候又是非導體,則取決於電壓。
而計算機之所以能利用電晶體的這種奇異特性來模擬生物的思維過程,讓計算機來幫助、代替人類進行一定程度的思考,又是因為電晶體的這兩種不同狀態恰好能代表兩種簡單卻重要的不同資訊,一為是,二為否。
一般來說,若無電流透過,則為否,用數字0表示,若有電流透過,則為是,用數字1表示。
那麼,再拿剛剛的例子具體來說。
若人類要計算機幫忙找到一萬億個抽屜裡唯一藏著針的那個,計算機就會先開啟一個抽屜。
再若裡面沒有針,則半導體就不會有電流透過,將輸出0,且繼續開啟下一個抽屜,繼而若又是無、又若是0,則再繼續。
計算機會一直重複到發現針、並輸出1,告訴人類到底哪個抽屜裡才藏著一根針。
對,計算機所模擬的思維過程,就是窮舉法。
畢竟,電晶體只能代表“是”和“否”,頂多加上“或”、“也”等,能代表的資訊依舊極其有限,也只能模擬窮舉法。
計算,計算,不管是人類的計算還是計算機的計算,說到底是對資訊進行計算,接著才能用得出的、新的資訊來影響能量!
而對人類來說,“是”、“否”、“或”等不過都是最簡單的資訊,窮舉法也不過是最基礎、最簡單、又可能是最費力、最笨拙的一種思維方法。
可為什麼,就憑著窮舉法這既最簡單、又最笨拙的一種思維方法,計算機卻正越來越讓許多人,包括人類中智慧拔尖的那部分人,比如一些棋藝大師,都不得不自嘆弗如、乃至黯然神傷呢?
答案是,同樣是窮舉法,計算機做起來的速度,可不是你以為地、慢吞吞地把一個個抽屜接連開啟,卻是“唰”地一下就把幾十到幾百億個抽屜、幾乎不分先後地相繼開啟,在短短時間內就能看完幾百個抽屜的虛實。
還記得嘛?
在藍日星系,一張晶片上最多可以塞得下1000億個電晶體呀!
因此,同樣是窮舉法,人要在一萬億個抽屜裡找到唯一藏著一根針的那個,可能真要等到猴年馬月,但對一臺超級計算機來說又可能都要不了一秒。
並且,更重要的是,窮舉法是最笨,卻真又有著一個可以說是最無敵的優勢。
那便是:
它最全面,會把所有的可能答案都一絲不苟地梳一遍,絕不會有半點遺漏,也絕對會找到正確答案。
這樣兩相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就算人類可以使用比窮舉法更聰明、也更高效、堪稱巧奪天工的方法,卻總歸是在日新月異、越來越發達、又明明依舊很笨拙的人工智慧面前,越來越顯得愚蠢和無力,漸漸變得黯然、頹然,以及無神的漠然。
無論正解被埋在多少錯解下面,計算機都會兢兢業業地把全部答案一個個地、快如閃電地察看和驗證過去,直到找到那正確答案,又或是直到計算機故障、爆炸。
刻板、嚴謹、快速、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