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的豪族湊到了一起,這倒不是說他們彼此勾結,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又或者有什麼組織,把他們鼓動到一起。
畢竟編造個神秘組織,充當幕後黑手,已經是很久以前的套路了。
這些豪族世家原本甚至相互敵對,鬥得你死我活。
能湊在徐家,共同商議對策,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朝廷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已經撼動了他們的根基,再不行動起來,就真的沒活路了。
廢兩改元,居然恐怖如斯!
想當初王嶽跟陸炳分析,世家大族控制地方,擺在檯面上的兩手就是土地和貨幣……廢兩改元,不簡單是把白銀鑄成銀幣那麼簡單。
而是為了兌換方便,各地都開設官銀號,首先在主要城市,主要的商業地帶,然後向廣大縣城推進,最終的目標,要讓任何一地的百姓,方圓五十里之內,就能找到一家官銀號。或者至少保證有一家兌換點。
這套官銀號的體系出現之後,自然就壟斷了大宗交易。
朝廷收稅款項全都存入官銀號,商人買賣貨物的款項,也要走官銀號。
更恐怖的還在後面,官銀號會給百姓提供小額貸款!
楊博就註冊了一家名為三義的銀行。
這個銀行就是專門負責給農民貸款。
其中由官銀號出資五成,楊家出資五成。
三義銀行向百姓提供小額貸款,所有貸款,均以銀元計價,並且年利率不得超過百分之十。
楊博欣然接受,實際上他已經在做這件事情了。
比如他給韓三提供貸款,而韓三則是利用貸款,從他手上購買了鐵鍋和煤炭,然後又把生產出來的食鹽賣給他,他再拿著食鹽去賺錢。
別看楊博給的利息很低,但是每個環節都有賺,最後下來,利潤是相當驚人的,基本上是直接翻倍,原地昇天。
跟王嶽修煉了這麼多年,楊博是終於能一展所長了。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楊博過去想跟崔士林比,又想跟徐階叫板,結果到了現在,他看明白了,自己真正擅長的還是擺弄錢。
師父跟自己講的金融,也沒有什麼複雜。
無非就是利用資本的力量,去調配資源,讓生產銷售,整個環節更加順暢。
他和傳統的錢莊票號,區別也很明顯。
那幫人是靠著貨幣牟利,追求的是不勞而獲,食利盤剝。
自己不一樣,自己追求的是雙贏。
雖說很多時候,這個雙贏是指他贏兩次,但又有什麼關係呢,畢竟他不是吃幹抹淨的人。
還是拿韓三他們舉例子,這一群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灶戶,再幾次出售食鹽之後,累積已經賺了超過一千元。
金錢的刺激總是最直接的,昔日混得最差的灶戶村,居然成了所有人羨慕的存在。
韓三趁機吸收了周圍十個村子,共同成立個製鹽場……經過短時間的磨合,他們每年的產量突破二十萬引。
這是什麼概念,一引二百斤,差不多能夠三四十人一年吃的,二十萬引,就是七百萬人的量,差不多能承包一個布政使司了。
這個產量放在以往,那也是頂級鹽商的極限了。
這才幾個月的功夫,就輕易達到了。
不得不說,資本的力量,在生產這一塊,真是摧枯拉朽,完全是橫掃碾壓。
更可怕的是在利潤的驅使下,工人們瘋狂改進製鹽工藝。
前面就提到過,兩淮等地的鹽場普遍採用曬煮結合的辦法,灶戶會先把海水引入鹽池,利用陽光蒸發,期間還會利用灰淋法,去除雜質,得到澄清的滷水,然後再把滷水放到鍋裡熬煮,得到食鹽。
但是在一些地區,人們已經發現了,即便不用熬煮,繼續放在太陽下暴曬,滷水底部也會析出潔白的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