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雖亂,呈崩潰之際,可局勢穩定,飛速的迴歸正軌,各州官府已然正常執政。
自各地諸侯舉兵敗潰後,一眾封地諸侯紛紛臣服,自覺送往大量錢財入國都,配合中央派出官吏執政,更自散家財,廣施賑災義舉。
天下亂象安定,各地災民得以生存,又得周王所允,開荒造田五年無需納稅,可得官府救濟,一時眾混亂平息。
雖有許些佔據天險之地的諸侯作亂,卻也是些無足為慮的角色,夏象虎與大將軍楊勝率軍一萬前行鎮壓,所到之處無不馬到成功,各地反軍紛紛潰敗,被抓拿入京。
不到一個月,各地反叛皆被平反,失敗者淒涼慘淡,早早投降的封地諸侯世家無不譏諷萬分。
他們此時投誠,將一切底子全部交於大夏皇室,散盡錢財以圖苟安,看似懦弱,實際上卻是明智的選擇。
天下沒有不昏庸的君王,也沒有不崛起的諸侯。
天高皇帝遠,今日他們雖敗,可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百年後,封地內一切仍然穩穩在他們手中。
暫呈匹夫之勇有何意義?待風波散去,他們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地方豪強,無人能插足!
正是如此,他們才將轄地一切交付出去,過十年百年,官吏、政稅、人口等仍然交替更換,大夏皇室何需為患?
從前雖無百萬大軍漣卷天下進攻洛都之勢,卻也有諸侯反逆之舉,最後不也是息事寧人、而後封地諸侯逐漸恢復生氣?
眾人冷冷觀望,忽然間洛都皇宮內發出的一道聖令,令天下震動,無數嫡長子驚愣、庶子為之狂喜。
以往而來,諸侯子嗣雖多,可天下大勢嫡長子即位,縱然再有才華的庶子也只能依附於家族中,誠惶誠恐,生怕惹怒長子而慘遭毒手。
而如今,按照周王意思,無論是嫡長子還是庶子,都可平分諸侯內的封地,得到大夏國的認可,其權不可被侵犯。
若有違反,天下共誅之!
各諸侯封地中,嫡長子勢力雖強大,可先前被便周王一旨調往國都,竟無人能出面處理。
加上庶子數量龐大,其中不乏才華橫溢者,以如今諸侯大敗、皇室顯威,無人敢出面反駁,政令通暢無阻的釋出。
而後,周王告知天下,揚言各諸侯與其嫡長子紛紛願留國都休整史書、補全國策。
可各諸侯封地不可無主,即刻令各諸侯子嗣即刻分封、登記官冊,離去上任。
此旨一出,天下大亂,無數庶子紛紛主動上表皇室,以示忠誠。
一時間,諸侯封地逐漸被劃分為一片片封地,眾庶子喜出望外的離去上任。
若按照以往,無論如何他們也得不到任何權勢,哪怕是小小的土地,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如今卻成功的得到封地,喜不盛收。
接連三月以來,周王勤政愛民、舉賢任能,天下呈現盛世之治,無數人為之仰慕。
後,周王宣稱重補登基大典告知先祖,令天下七十州官吏火速處理手中政務,一月內趕至國都。
洛都重建之後,繁榮之景重歸,無數地方官吏感嘆國都繁盛,自豪無比的參與大典。
大典舉世無雙,周王即位天下大統,皇室統治更穩於從前,無數官吏此時看向周王身旁那道年輕身影時,眼中閃過一絲恐懼。
傳聞那年輕人,便是周王幕後最為強大的力量,心中計策更是舉世無雙,所布發的計策使天下人驚恐,眾盤踞各地的諸侯與各地世家因此而崩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