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個時代,也是一個如今的中原人所看不起的時代。
大商國祚百年,被北蠻草原的鐵騎壓了百年,其中只有一個時期是大商國民挺直腰桿的時期。
而影響那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這位書聖。
書聖並不是那個時代最博學的大文豪,也不是百官之首計程車族之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雖也有過目不忘之能,但在大商那個文人墨客為尊的時代,卻只是一個普通的,有一些才情的讀書人。
他的壯舉聞名於世,被人尊稱為書聖的起因,源自於書聖的一次遊學。
書聖祖籍南海,當時大商的國度乃是如今的南京城。
書聖遊學,去的乃是北方,他憑藉一腔熱血,想要喚醒大商人的血性。
那個時候的大商,北方關隘苦苦支撐,北蠻時不時南下打秋谷。
如果不是那個時候的北蠻草原氣候還算不錯,沒有像如今這般的災荒,恐怕中原早就在鐵蹄之下覆滅。
而那個時候,北蠻南下,北方的關隘基本上是守不住的。
關隘會放北蠻人南下,然後任由北蠻人在陝西,山東,甚至是湖廣北部一帶瘋狂劫掠。
劫掠夠了,就大搖大擺從北方關隘離開。
而北方關隘中的官兵則龜縮在關隘之中。
他們享受著舉國上下湊出來的錢糧,每每遇到北蠻南下卻那樣行事,舉國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尤其是當時的北方關隘總兵官,更是和北蠻私通,舉家都已經搬到了北蠻草原上。
享受著北蠻草原王子般的待遇。
而大商皇室知道此事,卻是不敢明言。
甚至舉國上下都沒人敢多說什麼。
原因無他,就因為這位總兵官如果一聲令下,整個北方關隘要是徹底倒向北蠻,大商將無險可守。
南京城也會直面北蠻鐵騎的鐵蹄踐踏。
而當時的朝中上下,根本沒有敢於和北蠻鐵騎抗衡的將領。
因為這種態勢,舉國上下人心惶惶,那些士族把控著天下絕大多數的良田米倉。
百姓們的糧食都被這些士族把控,士族們豢養著私兵,百姓們的日子過得比災年還要苦!
書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上游學,其實他是在遊說各大關隘計程車兵,當地的百姓。
這些北方關隘的百姓和士兵在北方總兵官的帶領下,日子還算不錯。
他們享受著舉國上下的供給,又不用擔心北蠻鐵騎真的踏破城牆而入,因此漸漸地對這樣的狀態適應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書聖遊學,一座關隘一座關隘地勸,一門將領一門將領的說。
起初的三年,他到什麼地方,就會被當地的官兵,百姓欺辱,打罵。
甚至這三年大多數的時間,書聖都是在關隘外的荒山野地中度過的。
三年的時間,書聖從一個家境殷實,白白胖胖的書生,變得黝黑乾瘦,彷彿是山林野地間的農戶。
當時的他不過三旬年紀,但面相上看上去已經像是五十多歲的老翁。
就是在三年之後,大商遭遇了水災。
糧食減產,舉國上下的糧食短缺。
朝廷把給北方關隘的糧食減少至了一成。
實在是朝廷能湊到的糧食就這麼多。
大部分的糧食都在那些士紳之家的糧倉中。
而陝西,山東,湖廣等地的百姓沒有了糧食,面對北蠻的鐵騎,在絕境之下,終於有了第一次的反擊。
柳新從聖宗的案牘庫中看過這段歷史,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