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故事後感慨萬千,沒想到韓公子會講這樣一個故事。”趙堤道:“那麼同學們有沒有聽懂這個故事講的什麼?”
一句話,下面的同學都是大眼瞪小眼,不按照趙堤這樣說,這個故事還有什麼隱藏的東西?
短髮記者不開心了,動嘴:“什麼聽沒聽懂,兩個自私的人,一個負能量滿滿的故事,這還有什麼好洗白的。”
“什麼兩個自私的人。”企業新星看著短髮記者胡亂說。
“一個只想自己欺騙,一個就嫉妒,這不就是兩個自私的人?”短髮記者道。
企業新星已經不想和短髮記者說話了,好好一個故事被解讀成這樣。
有很多時候,作品明明沒有這個故事,但很多人非要為之賦予這個意思,最典型的恐怕開始魯迅先生了。
其實對於一個作品,無論如何解讀,哪怕是過度解讀,都是能夠理解的。
評論界的第一男神,法國評論家羅蘭·巴特在1968年發表過一個著名的文章《作者之死》,裡面有一個非常鮮活的觀點。
他說,在一步作品面對讀者,甚至於完結的時候,那他的作者就已經死了。既然已經死了,不管作者寫的時候有沒有那個意思,讀者解答也就是有了。
言歸正傳,問題的關鍵是,之前韓公子講的故事,無論如何解讀,貌似都和心態沒什麼關係。
眼巴巴的看著趙堤,等著答案,反而趙堤下一句話,卻讓所有人都懵逼了。
“沒聽懂很正常,因為這個故事我也沒有完全聽懂。”
“……”
沒聽懂,那還說個球,下面學生大多數的表情,都是一副你TM在逗我的表情。
“哈哈。”趙堤輕笑:“我剛剛在下面,也隱隱約約聽到了同學們的討論,說一直在編故事的病人,承受了兩份壓力。”
他話鋒一轉,繼續道:“那麼能不能這樣說,雖然他一直在編故事,但他很清楚自己這個行為能夠,讓另一個情緒好很多,或者是說在救贖別人的時候,救贖自己,這樣想我想想,他在閉眼的時候,嘴上都是有笑容的。”
趙堤提出了另外一種思路,這樣說也完全說得通,甚至於是更說得通,因為故事中說了,這個病人講得很開心。
趙堤的解答,將這個故事變成了正能量。
但……
問題的,即使這樣想,也和主題心態沒什麼關係,這就迷茫了。
“還是不明白?”趙堤道:“故事本身,是和心態沒多大關係的,但聽完這個故事,從什麼方面去看,就和心態關係很大了。”
“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負能量故事,做好事也死不得其所,也可以想我剛剛說的那樣解答。”
趙堤指著短髮記者:“當然,也更加可以,能夠像是那位記者朋友認為的那樣,是兩個自私者的故事,就是一種心態,如何看待這個故事,如何去解讀,這就是一個心態了。”
這話說的,有些讓人臉紅,因為總的來說,這個故事是有雙面解讀,並且一個真能量,一個負能量,大多數都是想的負能量的看法,這就代表心態……心態不好。
其實很正常,《人性弱點》中提到過一個觀點,看見事情往壞處想,這是人的劣根性,當然也是社會環境導致的。
所以在做學生,對於剛才這個故事的看法,實際就是大眾心態,而心態好的是少數。
“這個故事,是韓公子考慮各位心態的故事。”趙堤做了一個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