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場演戲,林陽沒有再做逗留,越多的留戀,只會成為自己的裹腳布,他不喜歡這種裹足不前感覺,該走的時候就走了,沒必要諸多留戀。
該留下的都已經留下了,該交代的事情也已經交代了,震澤縣那邊完全交給趙向才和李虎負責,具體的方案林陽已經給他們編纂成冊,把他能考慮到的情況也都想到了,就算是在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趙向才還處理不了的話,那他在縣丞那個位置幹到退休就是最好的了,機會已經給他了,若是抓不住機會的話,那他就是德不配位了。
對於自己認可的人,在能力所及的狀況下,他已經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並且對一些主動交出隱戶的人,給予了一定的補償。
當然,這個補償或許不能立馬兌現,但林陽就算是不在任上,也會持續關注這些事情,畢竟是他牽頭的事情,但最後扛住責任的卻是上將軍,老蘇以及古清河這一批人。
他做不出來,那種因為自己的決策,而讓別人去背鍋的事情,他是做不出來的,尤其是這一次的江蘇事件他真的插手太多了,若是做了甩手掌櫃的話,出現問題,這些人將會承受最嚴重的的代價。
而且,他也是憑藉在後世的一些經驗,也算得上是是上帝視角了,但也不定是完全正確的,畢竟這時候的環境太過於複雜,尤其是震澤縣的檢籍實施之後,林陽才明白,原來歷來一些想要動士族根基的人,為何都會不得善終。
士族這個時候雖然沒有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多數的利益,但卻是掌控了這個國家超過半數以上的特權,由上至下的時候可想而知主力是有多大。
其實不是沒有人想過針對士族的檢籍,但都是考慮到牽扯的利益太大,會引起國家動盪,尤其是現在的大夏,絕對是不能引起國家的動盪,否則那將會動搖國本。
內憂外患的狀況,任何一點點的不安定因素都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要不是在如今的講述,林陽是絕對不敢這麼去做的。
也就是江蘇民心所向,百姓幾乎全部站在他們這邊,加上作為江蘇最不穩定因素的龐譽及其旗下黨羽的徹底毀滅,禁軍鎮壓著江蘇,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立刻開始控制,足以把狀況控制在最低的狀況。
若非是李虎的四百多人和林陽帶去的一千人的蘇州駐軍的強勢震懾,加上蘇州駐軍聯合禁軍,軍民一心,所做之事解釋利國利民之事,百姓擁戴,那些士族也不敢有任何的反抗。
加上士族領頭人張遠山所在的張家被查抄,起到了殺雞儆猴的態度,其次便是張翀的主動服軟,讓所有人士族的底*褲都徹底被拔掉。
擁有越多,就越害怕失去,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絕對正確的事情,畢竟沒有幾個像二十一世紀福建的某位玻璃大佬那樣,將全部身家都捐出來做教育了。
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在這些士族之中,是很少的,儘管這是聖賢訓誡,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用在這些人身上,才是比較正確的定位。
人都有私慾,你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像是聖賢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境界達不到的,若是人人達到那個程度,就是先賢們所期待的大同社會了。
那是最理想的社會狀態,是社會資源極大豐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共享天倫,沒有戰爭和飢餓,道德文明都達到最好的狀態,人的自覺和精神世界極大豐富,人人自覺遵守規矩。
但在林陽看來,這種世界只會存在理想之中,除非變成不吃不喝不需要任何慾望的超越人類的更高層次的生物,否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私慾,有私慾就會有爭鬥,有爭鬥就會有掠奪,有掠奪就會有戰爭。
尤其是,族群之間,爭奪生存空間,彼此之間的理念不同,就會演化為精神上的絕對隔閡,有隔閡就不能互相理解,戰爭是必然的。
人類只能無限的去靠近那種狀態,想要達到那種社會條件,在林陽看來,短時間,乃至於很漫長的一段時間,都是極難達到的程度,甚至於在人類的有限的時間之中能否達到都是個未知數。
尤其是物質極大豐富這一條,就已經是讓人望而卻步,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如何做到資源極大豐富到能滿足所與人的需求的地步,很難想象。
因此,理想可以有,但眼下該做的就是立足於當下,儘可能改善自己族群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
以大夏現在的狀況,首先低一點便是溫飽問題,其次便是稅收。
國家不可能沒有稅收,沒有經濟,任何方面都是調動不起來的,那最簡單的一點來說,沒有經濟,你連工人的工錢都發不起的時候,那時候工人連飯都吃不起的時候,一切都是扯淡。
在吃不飽的時候,人要思考的第一件事,就只有吃飽這一件事而已,若是此時,再有一些力量來影響,讓百姓憑自己的手也吃不飽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動盪開始的時候。
畢竟這個時代是沒有修仙的,人不可能餐風飲露而活,只要人類沒有進化到不用吃飯的地步,要維持和平穩定,吃飽便是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