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著朝著自己跪倒的百姓們,朝著百姓的方向揮了揮手,笑著對一旁的朱松說道。
“靖難之後國力恢復的不錯,老百姓們實實在在地跪一下,叫我一聲萬歲比喝了蜂蜜心裡還舒坦。”
朱松笑著回答道:“皇上的功績上天看得見,百姓們也看得見。”
“只可惜那些靖難遺孤看不見。”朱棣眯了眯眼睛:“這幾年你抓到了不少的靖難遺孤,可是他們沒一個知道建文的下落,你說建文是跑到哪兒去了?他會不會真的飛上天了,成神仙了?”
朱松細細琢磨皇上的話,然後回答道:“那應該不會吧,朱允炆有什麼功績足以成仙嘛,顯然是沒有,而且臣弟也不想皇上,知道太多煉丹成仙之事,皇上千萬不要走秦始皇的路啊。”
朱棣聽了之後哈哈大笑。
“朕豈是那般糊塗的人?始皇帝英明神武,晚年卻看不淡生死,真是可惜呀,秦二世而亡,就是因為他,給漢朝做了四百年的嫁衣。”
“北方的韃靼又開始不老實起來,國家修寶船,如今寶船隊成功下了西洋,已經逐漸離大明的國境遠去,朕現在真想幹脆出兵將他們一舉殲滅,讓後世兒孫永不受戰亂之苦,你覺得如何?”
朱棣一邊走著一邊問朱松的建議。
朱松聞言細細的琢磨了一番。
“皇上現在大明的國庫,雖然已經充盈了許多,但修永樂大典儀式現在也剛剛敲定下來,前幾年解縉大學士修《太祖實錄》修的不錯,臣弟以為先進大學士可以回到內閣了,永樂大典可以開始修了,至於北方,現在還是要以和為貴呀。”
朱棣在問朱松的意見之前,其實已經問過太子了,太子的回答和朱松的回答可以說是出奇的一致。
“你和老大的意思一模一樣,都是要朕暫時不打,要和北邊以和為貴,朕倒是想和他們以和為貴,可他們想和朕以和為貴嗎?朕幾年沒有去塞外打過仗了,他們以為大明經歷了內亂之後,就再也沒有往日的雄風了,一群不要臉的東西。”
“大明邊境的百姓現在生活的水深火熱,老大不理解,難道你還不理解?”
說話間兄弟二人已經下了高臺。
“四哥,人是殺不乾淨的,前元想斷我漢人的文化文脈斷得了嗎?斷不了的,人是永遠都殺不乾淨的,要想讓北方真正的太平下來,是不可能只靠武力來解決的。”
“四哥要想打臣弟也支援,只是現在的確不是最好的時機,要想打怎麼著也得再等一等,畢竟咱爹是武皇帝,您是要做文皇帝的,大明開國的兩任皇帝都是武皇帝這也不合規矩啊,文治方面還是要抓的。”
太子和韓王雖然說的話大致相同,但是擊中朱棣的點卻不一樣,太子只會說百姓疾苦,現在國家不宜開戰,而朱松每次說都能說到朱棣的心坎裡,那就是所謂傳承第一,開國皇帝是武皇帝那第二任皇帝按照規矩來說,怎麼著也得開始抓一抓國家的文治了,你這永樂大典不修國家哪來的文治?
“說的有道理,那就再等等,朕的確是手癢的很,朕也的確想給邊境的百姓謀一點太平,朝中最近總有大臣上奏,希望國家能放棄對遼東的經營和管理收回遼東的兵馬,以固邊防,你怎麼看。”
朱松聽了之後想都沒想,立即否定道。
“四哥這是萬萬不行的,遼東雖然是塞外邊疆也在大明長城之外,可那也是我大明的土地,遼東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也是我大明的子民,我們做兒孫的不僅沒開疆拓土,反而還把土地丟了,這如何對得起咱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