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看著朱元璋的鑾駕漸行漸遠,又看向北平的方向,想起了皇祖父當著百官的面,說出要立皇太孫的話,四叔臉上的表情,是那樣的無奈,那樣的憤恨。
朱允炆一直忌憚著朱棣,就如同朱松所說的那樣,他現在就有心思想要控制住藩王,能控制的藩王越多越好。
這樣自己登基削藩的時候,他們才能更乖。
皇祖父的兒子實在太多了,皇帝的兒子多,也就意味著親王多!親王多,也就意味著大明的負擔更重。
就比如現在親王每年的俸祿是一萬石,二十個兒子,二十個親王也就是二十萬石!
大明朝每年要負擔這麼多的支出,這還不算那些每年兩千的俸祿的郡王,那些世襲公爵、侯爵、伯爵的子爵。
朱允炆當然也想過要把這些功臣之後也削一頓,但是要削他們就得先把這些藩王削了。
既然是皇祖父的兒子,就更應該為皇祖父著想,更應該為國著想才是啊!
一年一萬石的俸祿,這麼多的俸祿,你們吃得完嗎?你們根本就吃不完!拿著這麼多的俸祿養著這幫藩王,若有用的給了也就給了。
即便是四叔,自己一直不喜歡一直非常忌憚的四叔,他能征善戰,能保衛大明北疆,他若老老實實地盡到臣子的本分,這一萬的俸祿給了也就給了。
再者就像是二十叔那樣不如四叔能爭善戰,但是人家懂得治民,懂得怎麼讓百姓們富裕起來把飯吃飽,這也是能力呀,一個主外一個主內這兩位叔叔可以不削。
可是其他的那麼多叔叔,就比如說蜀王,湘王他們又不用戍邊,又不想著治國治民,他們也沒那個能力治國之民,每年領那麼多俸祿幹嘛呀?
有那麼多的官員,每年的俸祿連一百石都沒有,人家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總之朱允炆現在就已經開始準備收攏這些藩王的心了,有能耐的就留在朝中重用。
沒有能耐的一年按最低的標準養著他們,不養死了也就行了,如果真的不服的話,自己想辦法去種地,自己想辦法致富。
想到這兒,朱允炆又想起了二十叔,二十叔的確很有才幹,自己登基之後,四叔和二十叔一文一武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可是二十叔也是個聰明人,一點兒讓自己抓著在他腦袋上套根繩子的機會都不給。
不給也就不給吧,礙著皇祖父的面子,自己也不好敲打。
等到自己登基那一天,如果他不願意主動把這根繩子遞過來,那自己這個當皇上的就好好的收拾收拾這個當叔叔的。
負責保護皇太孫的錦衣衛百戶陳彪,恭敬問道。
“太孫,咱們何時啟程前往北平?”
朱允炆回過神來問道:“咱們現在的位置,周圍還有幾位藩王?”
“回太孫的話,咱們現在的位置距離最近的除了燕王以外就是寧王,不過大寧已經過去了,咱要再出關外嗎?”
“大寧……”
朱允文想起十七叔朱權。
十七叔還算老實,而且也有統兵打仗的能力,雖然不如四叔那麼厲害,但也有些能力,不然祖父也不會把朵顏三衛交給他。
“不去了吧,我實在不喜歡關外,就留在關內去北平看看吧。”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