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又和古德曼握手,
這段時間,都是古德曼負責對接,兩人早已相熟。
普利策又介紹了那位女士,
“內莉·布萊,記者。”
他在收購《紐約世界報》後,招募了布萊,
布萊也是能幹,
她的文章,一方面抨擊醜惡現象、一方面倡導社會改革,靠著煽情和對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針砭時弊,讓報紙銷量大爆。
普利策打趣著說:“陸教授,你現在過來,還能指導一下招生工作。等到了夏末,可就晚咯~”
陸時好奇道:“新聞學院的預招生不樂觀?”
各國的招生流程不盡相同,
一般地,美國高校需要學生先提交申請材料,
像什麼申請表、個人陳述、推薦信……
表面上,是學生有求於學校。
但因為一個人可以被多所學校同時錄取,不存在“專業服從調劑,不服從就掉檔”的現象,
所以,本質上是一種雙向選擇。
普利策現在擔心的是,他們出錢出力,熱火朝天地把新聞學院搞起來,
結果,沒人申請,
那可就十分尷尬了。
他眼巴巴地看著陸時,問道:“陸教授,關於招生的事,你是怎麼想的?”
“啊這……”
陸時撓頭,
“我只熟悉英國高校的流程啊。”
普利策沒開口,旁邊的巴特勒卻是先說道:“陸教授,這你就過於謙虛了。當初我們討論新聞算不算科學,擔心新聞學院的畢業生變成賣弄文字的人,你就出謀劃策過。”
當時,陸時想的辦法是要求新聞學院畢業生的雙學位比率,
還給出了一個很離譜的數字:
80%。
這樣的話,學生們不只學新聞,還要對某個專業或行業有深入瞭解。
有專業知識,就可以支撐起有深度的文章,自然也就能避免“賣弄文字”了。
陸時兩手一攤,
“還要讓我想類似的方法啊?那我鐵定被學生罵死!”
巴特勒說道:“也是為了學生們好嘛~年輕吃苦,進入社會才不會遭罪。到時候,他們自然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普利策也在旁邊點頭,
“所以說,還是陸教授有身為老師的覺悟。苦一苦學生,罵名他來擔。”
陸時:“……”
“好好好,這麼玩是吧?”
普利策嘿嘿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