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北地胡虜算什麼,不過就是一群巫桓奴罷了,要不是北海王作梗,豈容彼輩猖獗!”
對於城門官所說的胡虜,這位宮門衛卻是極為不屑。
一副要是遇上他,多少巫桓奴都不夠殺的模樣。
這樣的姿態肯定是有些過於自大的。
但是城門官以及周圍的百姓卻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對,這個時代的大秦百姓對胡虜有著天然的優越感和蔑視姿態。
有人甚至介面道:“若是南太尉大捷就好了,等南太尉評定了南州,便可以轉回頭征伐楊北海了,此人異姓而襲王爵,我大秦待其不薄。
誰知其人卻吃裡扒外,果然軒卑奴也是養不熟的。”
此人顯然是個讀書人,說話文縐縐的,也頗有些見識。
平時怕是不會和這些百姓以及兵卒說話的,但此刻卻也好似忘了彼此的差距。
彼此都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大秦人。
至於他說的楊北海。
便是這次七王之亂中唯一在北地的北海王楊洪基。
此人也是大秦稍有的異姓王,而且還有軒卑血統。
當初在大秦和匈蠻人大戰的時候,此人的祖上選擇了站在大秦這一邊,因而被封異族王,這些年來連其族人一直居於北地,替大秦牧邊。
這在大秦不在少數。
畢竟大秦疆域遼闊,若是邊兵皆用秦人,不說大秦人口承受困難,糧餉方面也跟不上。
所以大秦邊兵多用異族人。
有簡略的統計,邊兵之中秦人和外族兵的比例最高達十五比一,也就是一個秦兵至少要統帥十五個外族兵。
不過這些地方至少都還是秦人為將,異族為兵。
但北海王是個例外。
他本人也有異族血統。
由此可見大秦對這位世代為大秦牧邊的異族王侯,真的算是信任有加了。
可是這一次七王之亂,其實卻就是從他這裡開始的。
雖然他其實嚴格上和其他幾個不是一夥的。
但是至少從時間線上,他是首先舉起勤王這杆大旗的。
只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此人在驅逐了大秦在北海郡駐官之後,居然就守在北海郡不動,甚至連北海郡一步都沒邁出。
看起來,他所謂的勤王或者造反,更多的不是要成為大秦皇帝,而是想要恢復他祖先時的狀態,繼續做自由自在的胡人。
反正這種奇葩的行為京城的百姓是理解不了的。
做大秦人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