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張原束手,趙信此行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至於這位寧先生,不過就是隨口一問罷了。
既然張原都已經束手了,也不可能再殺這麼一個庸碌的老頭了。
趙信又不是殺人魔王。
寧先生聞言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張原,神色有些掙扎,顯然是心存愧疚。
張原此時倒是看開了。
他也看出來趙信這一問純粹就是好玩。
無論如何也不會再為難寧先生了。
至於寧先生說什麼有用,他此時想來卻不由暗暗苦笑,回過神來,連他自己都很奇怪,自己當初怎麼就把這麼一個宕機老頭依為心腹呢?
見後者一臉愧疚的朝他看過來,不由微微笑道:“不要看吾,看吾有何用。
陛下問你,這是你的造化,異日你我們或可同殿為臣。
就算說錯,陛下仁慈,也不會為難你。”
他這話也就是這麼一說。
只是心中也還是有些擔心,這位老先生別又來“主公無須憂慮”。
所以先打了個預防。
只是老先生卻長長的出了口氣,似乎也感覺到了張原沒有怪他,心中不由愈發愧疚。
但是張原那句“同殿為臣”卻讓他有些心動了。
當即先朝張原行了一禮,算是了結這一段君臣之緣。
隨即再次朝趙信一禮道:“陛下,僕起於微末,幼時也曾遊學四方,以其一朝功成名就,能為朝廷與天下人所知。
然則當今朝廷以察舉而用人,功與德皆出於世家,吾等微末者欲得大名談何容易,欲為朝廷所知所用,更是難如登天。”
老先生說到此處,不由一聲自嘲的苦笑,趙信卻不由微微皺眉。
張原也微微皺眉,他皺眉的原因卻是有兩點,其一自然是擔心老先生說錯話,又得罪皇帝。
還有就是老先生提到的這個話題有點敏感。
那就是察舉。
什麼叫察舉,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時代選拔人才的制度。
所謂的察,就是對低階官員的考察,又叫“察廉”,就是上官對低階官吏評價,然後再舉薦給朝廷。
而舉,則相對於民間的,同時由郡守、縣令等地方官,對治下的民間人才加以考評,覺得有才有德的就推薦給朝廷。
這個制度最初用的時候,其實沒問題,首先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少,需要考評的範圍很小。
另外一個王朝的最初都是朝氣蓬勃,朝廷公卿諸侯基本都還不乏有節操者,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唯才是舉。
但慢慢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讀書人的基數開始擴大,你再想被舉薦就不容易了,那麼多人,人家憑什麼要舉薦你呢,人家怎麼知道你的才德怎麼樣呢?
這就要名氣了。
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才如此好名,才會有那麼多名仕。
其根本目的很簡單,就是能進入有舉薦資格的郡守眼中。
但要出名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最好的途徑就是讓大儒,名仕點評自己。
所以才有如華夏世界漢末時,曹操那種拿著劍架人脖子上讓人評價的混賬。
也有了為了出名而到處罵人的所謂狂士。
還有一些人自己把自己整瘸了,居然把最初的目的給搞忘了,變成了為了出名而出名,甚至為了出名故意不做官。
或者自覺不自覺的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所謂放浪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