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
李正背過身點頭說道。
王玄策看著李正的背影,心裡久久繚繞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當年的善緣?
雖說自己比李正的年長,不過看著李正的背景王玄策又覺得李正是一個很高深的人。
躬身行禮,王玄策說道:“在下先告辭了,三天內一定給縣侯答覆。”
李正依舊沒有背對著自己,王玄策多看了一眼轉身離開。
等到王玄策離開之後,李正深吸一口氣裝高深果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有些事情說三分,點三分,不要說透容易破功。
李正感覺自己的忽悠人的境界又高深了幾分,怕是要走大神棍的路上又要多走了幾步。
一場談話,許敬宗從頭聽到尾,“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好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敢問縣侯這句話出自何處。”
李正搖著手中的鵝毛扇說道:“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有道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河狹水激,人急計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許敬宗斟酌著這句話,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河狹水激,人急計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簡單明瞭,句句看似樸實其中深藏道理。”許敬宗感慨道。
“可不是嘛,當初為了背這些名篇可沒把我給累得夠嗆。”
許敬宗接著好奇問道:“這增廣賢文可有篇章所在,能夠借在下看一眼全篇。”
“暫時不行。”
“為何?”
許敬宗愣住了剛剛聽到一句可以秉行一生的話可是李正偏偏又不下去了。
李正不想和許敬宗解釋得太多,增廣賢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內容比較模糊,也很片面。
裡面存在了太多的小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苟安的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
這篇文章放在不對的立場之上,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和李世民想要的萬民一心不同。
增廣賢文闡述其中的更多是利己的思潮。
李正感嘆一聲,大唐尚武民風之中帶著彪悍與血性。
李世民渭水之盟隱忍一時,咬牙攢夠實力拿回了陰山。
雖說他人品似乎不是太好。
還是那句老話,有時候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
有些事情還沒到算帳時候,骨子裡的血性讓中原子民都有一顆收回河山,光復河山的決心。
這種抗爭自大秦一統中原,大漢接過棒安定中原,自此有了漢人與匈奴人的區別。
在匈奴的強勢下隱忍多年,漢人們厚積薄發打出了大漢的血性。
這股血性不能被磨滅。
李正知道自己身在這個知識匱乏的時代,增廣賢文不適合出現在如今的大唐。
自己可不想成了千古罪人,李正自嘲地笑了笑。
許敬宗小聲問著李正,“真有那位故人的對縣侯有所託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