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勝並不是很懂農墾,但基本流程還是知道的。
關鍵是肖大人說過,可以請農墾高人來輔佐,這樣,他的信心足了。
在這裡開墾荒地,不需要向朝廷繳納一粒糧食,就全部屬於開墾者所有。
對於終晉帝國而言,這買賣很划算。
等於幫朝廷解決了戍守士卒的生存問題,也就是落實了戍守邊疆的責任。
太子爺當初心裡盤算過,遷徙災民前去耕種,只要這些災民能安心下來,關外屯堡防禦體系就有希望。
東漢時期,有曹孟德大興屯田,積粟數十萬石,這些都是成功案例。
還有明太祖朱元璋百萬屯軍的成功經驗。
當然,首先必須給大家有一個安定的環境,關外屬於危途,一般人肯定不願意去。
而廣大災民流民是一個人口來源,無論蒙漢,把咱們先吸收進來開墾,然後再分而治之。
當年,王寶權跟隨曹其昌,曾是五相內閣府的左侍郎,二品銜。
他的統籌能力不弱,而且應該很強。
關鍵是,他憋著一股子勁,要為慘死在曹其昌手上的一家子人報仇。
要報仇,首先要討得太子爺的歡心,重用。
所以,元智也真是看準了他這點心思,才大膽地使用王寶權,讓他隱姓埋名用肖廷生這個新名字。
廷生就是朝廷所生,新生。
實際肖廷生的使用,朝堂上有不少人提出過異議,包括太子爺周邊的親信。
但太子爺似乎有他的理解和用人之道。
肖廷生到任軍務司左提督之後,公佈政令第一號:
凡願意成為軍戶的,每戶贈基本房屋,授以耕牛犁鏵鐵耙鋤頭等工具,開墾荒田都歸己所有,讓他們代代相傳,有手藝的軍戶,軍務司將給予職位和物資獎勵。
從關內遷徙至軍務司下屬所、屯、堡的,除了上述優惠條件,軍務司提供遷徙安家費用補貼,並准予全家老少一起來。
肖廷生開出的這些條件,足以讓許多災民流民們怦然心動。
如其活不下去造反,同樣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還不如開墾種田,戍守邊疆,這可是正途。
緩衝地帶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流民營地,有些蒙漢混血兒,朝不保夕,如能提供安定環境,他們當然是求之不得。
就像羅通,莫老七就是例子。
如果這些人都加入軍戶,幾千畝地開墾出來,軍糧有了保障,也就是兵源有了保障。
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家的田地收成,家人安危承擔起責任,對敢於來犯者奮起抵抗。
這就是源動力。
有了這個源動力,就等於有了強大凝聚力,成為高度自覺性的集體,不用過多宣傳。
保衛自己的家園,為自己而戰,還用宣傳嗎?
將來這些軍戶一邊農墾一邊守衛,當自己勢力不斷壯大,到一個極限之後,那時他就能主宰時局了。
當肖廷生策馬飛奔在羊桑河畔,目視河兩岸的土地時,心頭是豪情萬丈。
他今生的未來,就從這裡開始了。
考察過羊桑河兩岸的土地之後,肖廷生興致勃勃地回到軍務司衙門,商議司下屬的所、屯、堡等佈局築建方面的事務。
大夥七嘴八舌地稍微提及,便覺得事務確實繁多,建設一個堡壘式根據地,尤其是在邊關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