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其昌忽然意識到今日朝集,不能讓太子一個人風頭出盡,大家都成陪襯。
他心思一轉,已經有了主意。
“太子殿下,老臣有事稟奏。”
哎喲,這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元智一個怔愣,遲疑目光落在曹其昌身上,道:“曹愛卿,有什麼事,請儘管講出來。”
“災民集聚在京城之郊,這事發突然,內閣相關部司,豫冀淮等州府太守,沿途郡守,以及京兆尹等,均有失職,可此時不是治罪之機。”
“當前真正要落實的,是如何賑災與安撫災民,最大限度防止禁衛軍跟災民衝突,災民萬一衝擊營地,搶奪軍糧或是兵器庫,咋辦?”
曹其昌講的前半段,在元智看來,都是忽悠人的廢話。
誰有心思現在去追責?
他連眼皮底下失職的京兆尹,都沒功夫追究,而是讓其將功贖罪。
曹其昌說的後半段,則是一個疑慮,這個沒啥新鮮,但發生了特別棘手。
元智一直在思考,也是他最為擔心的。
一旦出現這種場景,軍隊不得不自衛反擊,那將是一場大屠殺,後面誰也控制不了。
慘案發生,名譽受損的首當其衝是皇室,當時,皇上定會降罪於監國太子頭上。
見太子並沒有表示異議,曹其昌繼續道:
“因此,老臣提議,從皇室成員中挑選一位,宅心仁厚,才智過人的皇子,代替皇族前去安撫災民,聽取民眾聲心。”
此話一出口,元智這才恍然大悟。
敢情這老賊是想把晉王推出來,讓他在這次賑災中露一把臉,爭取些民望民心。
“這位皇子,老臣以為晉王最合適,他是親王,自幼受皇后娘娘教導,亦時常在御前聆聽帝訓,可由晉王為主,尚書令楊度大人為輔,抽調部分京官,組團前往京城外,霸縣等地安撫、賑濟災民。”
“如此一來,既彰顯天恩浩蕩,又向災民表明陛下,以及朝廷對賑災之態度,請太子殿下明鑑。”
曹其昌此番言語一說完,其身後的絕大多數文臣武將,異口同聲道:
“宰相大人言之有理,請太子殿下定奪。”
老狐狸就是不一般,一出手就是高招。
在己方漸落下風的情境之下,他能反戈一擊,硬生生推出一條路來,實屬力挽狂瀾。
災民出逃轄地,匯聚京師,又與禁軍發生衝突,誰都知道這是朝廷賑災無力。
而當前是太子監國,天下人不會說曹其昌如何,只會說皇太子無德無能。
而晉王出面,又有賑災糧食,帳篷,數不清的粥棚助攻,災民情緒逐漸得到安撫,災民衝擊京師之危,最終成功化解。
這份功勞,當屬晉王。
這事傳到皇帝耳中,他會咋想。
入孃的,敢情昨日曹其昌獻出漕幫糧食,不僅是回饋,還為今日之事埋下伏筆?
一石二鳥之計,實在是高明。
歷來宮鬥黨爭,名望聲譽有時候比什麼都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說的就是這層意思。
在京城裡,無論是文武官員,豪族士紳,還是普通百姓,目前,要讓他們給太子和晉王打分,讚賞晉王當儲君的,應該是大多數。
京城外,這次賑災,就是晉王亮相的最好時機。
讓元智沒有預料到的,曹其昌三言兩語,就把一道難題,放在他的面前。
要破解這道題,除非太子爺親口說,由他親自出馬去賑災,否則,就是無解。
讓監國太子遠離權力中心,這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