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其昌當然不會示弱,他強調道:
“太子殿下,老臣並非倚老賣老,更不是留戀相權,殿下若想要臨朝,甚至於恢復早朝等,老臣均無異議,只是軍國大事,還得依仗眾臣百官們分工協作,齊心合力才是。”
“目前,內有天災,外有突厥,吐蕃等汗國虎視眈眈,還有諸多藩王蠢蠢欲動,老臣之所以貿然前來諫言,只怕長期下去,朝堂內亂,國力衰退,社稷危矣。”
他的這番侃侃而談,毫不介意太子的反應。
這個口是心非的奸臣,嘴上說得漂亮,為國為民,實際上陷害忠良,排除異己,走私叛國,為達個人野心,手段狠毒。
元智居高臨下,俯視丹墀下五步之外的奸臣大佬,只能暫時忍耐不發。
“曹愛卿,你說的這些,孤並非不知,殺人抄家等嚴酷手法,是被逼無奈之舉,絕非孤之目的,治國安邦,當然離不開曹愛卿等眾大臣,但需政令統一。”
“既然愛卿說到天災,孤倒是確有一事與大人相商,就是現階段糧荒,國庫餘糧全出,而京城內巨賈們私自屯積,百姓買不到糧,引得糧價飛漲,不知愛卿有何良策?”
元智現代人智慧,這種辯論難不倒他。
他前半段話音,是告訴曹其昌,殺人抄家不得已而為之,但又不得不使用。
他特別強調的是,要政令統一。
也就是說,他是監國太子,是終晉王朝的最高執政者。
後半段,他話語一轉,拋給對手一個皮球。
他不信,曹其昌決意前來東宮,除了為曹三公子謝恩,難道只是當庭指責,激化矛盾?
沒有具體緩解雙方關係的具體表示,或者說算是回贈吧。
其實,太子爺這種疑慮是多餘的。
曹其昌是個博弈高手,他明白與太子爺之爭,是儲君皇位之爭,雖說殘酷無情,但雙方都應有底線。
這個底線,就是不能讓國內動盪不安,國力衰竭,災民揭竿起義,造成國家危難。
否則,自己勞心勞力折騰十幾年,最後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卻為別人做嫁衣。
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買賣,曹其昌決不會去做。
進東宮勤政殿之前,他有些擔心,太子元智沒有全域性觀念,不能很好領悟。
可幾個來回的對話,曹其昌忽然明白,他的這種擔心,實際是多餘的。
“回稟太子殿下,有關賑災事宜,戶部等都在進行中,內閣也下達鈞旨,明令各級州府全力救濟,安撫民心,對於京城糧商屯積抬價,以老臣之見,一是張榜公佈,明令禁止,違者殺無赦,二是緊急從南方調劑糧食。”
曹其昌表面侃侃而談,實際是在試探,等待太子爺的反應。
元智不露聲色,他坦誠道:
“曹愛卿說得在理,第一個措施,孤已令戶部,會同暗衛,千牛衛等,正在收集證據,在京城針對那些不法商戶,蓄意屯積糧食者,進行一次大掃除。”
“至於第二項措施,孤的影響力有限,聽聞曹愛卿與江南蕭氏關係不錯,江南督察使又是愛卿學生,還關係到漕運諸方面事宜,孤想請宰相大人出面協調,解決此燃眉之急。”
太子並沒有扭捏作態,直截了當地提出請求,這讓曹其昌驚訝之餘,還頗為讚賞。
大丈夫能屈能伸,為了大局,犧牲點顏面又能如何?
太子爺一點就通,豎子可教矣。
“此事請太子放心,老臣願全力以赴,盡力讓蕭氏在漕運增力,現已到達東亭湖的穀米,連夜轉運上岸,搬運入儲備糧庫,以緩解災區和京城缺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