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所有千牛侍衛,都散落在花園四周,遠遠警戒。
而福寧宮的宮娥太監們,則相隔三十幾步之後跟著,原則是不能偷聽主子們的談話。
“太子,本宮雖是曹家之女,可既入皇家宗室,自然是元氏家人,當以維護王朝安定為己任,你監國臨政才一個月有餘,就當庭殺戮陳懷遠,杖斃於二公子,下獄王寶權,扣押曹三公子,斬殺戶部尚書古宣輝,現在又把兵部尚書於可凡革職禁足,你…你難道就沒想過,觸犯眾怒的後果嗎?”
曹飛燕終於還是開口切入正道。
“這些都是兒臣不得已而為之,兒臣並非嗜好殺人,可這些人目無皇權,不敬本太子,如不這樣做,監國理政就無法推進,請母后明鑑。”
元智叫苦道。
不過,他說的也是實話。
“太子,萬事當以和為貴,這些年陛下癱瘓在榻,朝廷上下都是五相內閣在統籌協調,尤其是曹相,這才有終晉王朝的太平盛世,他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不應該承受如此悲慘下場。”
“太子是否想過,一旦監國太子與朝廷內閣不和,這訊息很快傳到境外各汗國,還有各藩王那裡,他們就會蠢蠢欲動,於國於民大為不利。”
“還有治國理政也要剛柔並濟,循序漸進,哪能像太子希望的那樣,毛毛躁躁地一蹶而就?有分歧要多溝通,多請教,多學習。”
瞧瞧,不愧是曹府才女,高瞻遠矚,處事修為也都要高人一等。
說到動情處,聲線顫巍巍,抑揚頓挫,感染力入骨三分。
這話還真就說到點子上了。
太子與曹府爭儲,引起內亂,中央控制力減輕,最大利益者,是境外勢力和藩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兩世為人的元智,很容易想通這些道理。
“母后說的這些,兒臣何嘗不懂,關鍵是五相內閣那邊,他們未必都這樣認為…”
“有本宮呢,為什麼不找本宮從中協調?”
曹飛燕忽地駐足回首,伸出柔荑握住元智的手,睜開鳳眼熱情道。
元智頓時胸口隱隱泛起一股觸電感,酥酥麻麻,就像那天在淑蘭殿的場景。
難道要重現一次。
太子既不敢抽手,也不再有過多動作,生怕把持不住自己,弄出動靜被身後的宮女太監們,察覺到點什麼。
這麼多張嘴,管得住誰?
當初用這招,是威脅並企圖挾持曹府。
今非昔比,形勢倒轉了。
現在出點啥紕漏,首當其衝的是他監國太子,當真會被盛怒的父皇罷黜。
“可是,讓母后協調…”
元智的話還沒說出口,只見前面暮色中,幾個黑影一閃。
“有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