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在糧食上的改革,其實不是改革,原則上叫倒退。
那就是推行國家儲備制度,在各地,尤其是代邑設立儲備糧倉。
周朝已經有糧倉的儲備制度了,《禮記》上說,豐年不者,四年不位,國無九年之儲,則不足,六年不儲曰急,三年不儲則國不國而亡。可見周人對糧食的儲備多麼的重視。
對於主上封君突然又要儲存糧食了,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歡欣鼓舞了。
當初,這些官員並不是沒有向趙興提過建立自己的糧食儲備制度,同時一個個都搬出《禮記》來說服這個主上。
結果趙興的理念卻和他們大大的跨越。他的理念就是藏富於民,既然藏富於民,藏什麼?按照這個年代的財富代表,那就是糧食。
趙興就和他們辯駁說,將糧食儲存在百姓自己的手中,他們會更加精心的保管,同時節省下了政府的額外經濟開銷。
若論詭辯,在這個年代,還真沒有幾個是趙興的對手,即便是那些縱橫家也不能比擬。
所以那一場辯論就以趙興的完勝而結束。雖然辯論失敗的官員們,最終認同了主上的觀點作法,雖然感覺哪裡還是有什麼不妥,但趙興的領地趙興做主,大家既然辯論不過,那也就只能認同。
結果這一次莫名其妙的突然轉過了彎兒,雖然有自打自臉的嫌疑,但既然主上有唾面自乾的覺悟,大家正是求之不得。
結果這次,大家真正的感覺到了趙興的哪裡不對了,因為這些的目的,一個是儲備備戰,一個是抬高價格,拉動市場經濟,其實,是人為的抬高收購百姓手中糧食。
“不過我依舊拒絕執行,從百姓手中直接收取糧食的賦稅政策,我們要在這一點上杜絕浪費和盤剝的可能,我們依舊在百姓的手中收取錢。然後,我們在各地主要的城市,設立平倉,然後我們蹲點兒定價收購,我管這個政策叫做市場保護價。在豐收的時節,我們高於市場價格,收購百姓手中的穀物,而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再適當的放出一批糧食,平抑物價,然後保證各個倉庫有足額的戰爭儲備。”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半法,但同時大家也聽到了戰爭兩個字,於是立刻就警惕起來。
尹起立刻詢問:“主上,我們要打哪裡?”
尹起不是趙國人,所以,他對戰爭反感。
趙興就站起來穩定軍心:“現在,我們該打的地方非常多,比如中山,比如我們要收回我的封地河西郡,等等。但是,現在我決定,即便敵人主動挑起戰爭,我們也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三年,三年內我們埋頭髮展,絕不打仗。”
這下,大家總算是悄悄的鬆了一口氣。
“今年,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執行這個糧食政策。同時,為了快速填補我們糧倉的不足。”然後意味深長的道:“我們要遵循《禮記》的周禮啊,我們要儲存最少四年的糧食啊,要不然,我心慌慌啊。”
官府收購糧食,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應該奔走相告的好政策,但只要官府經手這種物資的儲存買賣,就一定會出現腐敗。
在這一點上,趙興是有心理準備的,也做了嚴防死守,畢竟口頭喊的家國分離,但潛意識裡,代郡是自己的封地,就是自己的。官員們貪汙興君府的,就等於貪汙自己的,這還了得?看
於是,趙興就沒日沒夜的奔走各地,明察暗訪的抓貪汙自己錢的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