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是國際形勢他不允許其他五國這麼做。
秦國先是受制於義渠戎與魏韓楚,海時不時的被中原小強打一頓。後因武王舉鼎死而引發的繼承權內耗,秦昭王之立亦是趙雍扶持,此時更是受制於趙;
燕國先有子之之亂,後有趙國扶持燕昭王帶來的燕趙同盟;齊國的精力則被牽制在燕國內亂以及楚越之爭中。悲催的是,齊國在兩場爭衡中都站在了失敗方一邊,這個和一戰二戰,美國總是站在勝利者一方如出一轍,才有了世界霸主美國一樣;而韓、宋兩國則分別先後與趙達成同盟,牽制中原其餘諸國。這樣一邊倒地有利於一國的國際局勢,其餘關東五國似乎一直無緣享受。
而最主要的是,趙國的位置好啊,趙武靈王大搞胡服騎射,是趙國接近漠南草原的地緣優勢所致,接近漠南草原使得趙國有充足的畜牧資源,大搞騎邑騎兵建設,這是硬體。
就比如現在的趙興能夠一年成軍,就是選婁煩人參戰的結局。而趙雍三年了,胡服騎射還是沒有完全形成戰鬥力,就是兵源的問題。
而最關鍵的是,整個趙國,再無數次規模不大的動亂裡,早就將保守的貴族消滅的差不多了。
在春秋戰國,改革,貴族死,不改革,國家死。然而其他國家貴族是強大的,他們不想死。
所以,幾乎沒有貴族的秦和趙,才是這個時代最可能統一天下的兩個,拒絕第三。
在掰著手指一項項刨析了婁煩不可能施行自己這種騎兵的原因之後,最終婁底在獲得趙興慷慨贈送的一套裝備後,只能感慨:“我很慶幸,慶幸代郡封君是我的好安達,如果是另一個總是抱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心態的傢伙,只要他裝備你這樣的騎兵三萬,我婁煩人就將被滅族啦。”
知道就好,趙興笑著道:“所以啊,我們要世世代代的發展這種友誼避免戰爭,最終我們成為一家兄弟。”
婁底低頭不語,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
誰都討厭戰爭,但戰爭是你討厭就遠離你的嗎?因為種族不同,中原人一直視自己的北方草原人為天生的敵人。他們在平時嚴格的封鎖北方沒有也不能產出的生活必須品,讓北方的胡人一直處於惡劣自然帶給他們的滅族危險中。
為了活下去,胡人就必須拿起刀子,豁出去性命,打破這種封鎖。這就是戰爭的根本原因。而正是這種為生存而發動的戰爭,又讓中原人更加仇視自己這些胡人,更加防範自己這些人,於是,他們就不惜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的修築長城,繼續封鎖自己。於是,戰爭就這樣惡性的迴圈下去。
如果都能如趙興這樣,自己需要的他們販賣過來,自己產出的,他們收購過去,那還何必戰爭?
但中原人,只有一個趙興,而人的壽命也是有長短的,趙興死去,那還會再出現一個趙興嗎?
世世代代的友誼,那是不可能的啊,難道非要自己臣服於趙國才能解決這個死節嗎。
經過十日賓士,大軍來到了燕山山脈中的一個埡口——修水口。發源於北方粱渠山的修水,在這裡,在燕山山脈中,衝出一道埡口,是草原通向燕國國都的一道重要關口。穿過去,就是燕國的沮陽,過了沮陽就是燕都薊城了。
在這裡,燕國也修了一座關口市馬關,是為防備草原的東胡和婁煩的,常年有駐軍把守,也算是易守難攻。
現在,擋在大軍前面的這個市馬關,也是擋住趙興宏大計劃的一道門。用最快的速度,在燕國君臣還沒反應過來,拿下他,佔領他,便是當務之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