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不論紙條上內容的真假,送出這張紙條之人的用意明顯是想要挑起他和唐宣撫與兵馬使之間的矛盾,秉著結果對誰有利,誰的嫌疑最大的原則,矛頭不出意外的指向了最近受盡打壓的江州四大家。
當日陳安在永平府外橫掃千軍的恐怖戰鬥力想必四大家都早有耳聞目睹,如果他們能利用陳安與唐宣撫兵馬使二人大打出手,再次將整個永平府鬧得天翻地覆,毫無疑問,笑得最開心的便莫過於四大家之人。
離間計?借刀殺人?
他們可真是好算計!
回到紙條的內容,一步步展開剖析,假設紙條內容所言非虛,唐之堯為何要勾結兵馬使暗害自己?一個人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有著自己的理由,透過利益層面的思考,陳安的生死難道嚴重影響到了唐之堯的自身利益,導致他不得不對其痛下殺手?
由於資訊情報不足,陳安唯有從蛛絲馬跡的線索裡猜測唐之堯暗害自己的意圖。
唐之堯在江州與四大家有著強烈的衝突,所有推斷都要依據在這個大前提之下。
已知兵馬使在江州位高權重,即便是唐之堯都不敢輕易得罪,四大家背後則有孔大學士站臺,那麼唐之堯究竟有何能耐得以壓制住在江州根深蒂固的四大家呢?縱然唐之堯背後同樣有朝堂高官站臺,可四大家在江州畢竟是地頭蛇,空降至江州的唐之堯若想對付他們恐怕都有心無力。
所以——
江州一定有人在幫助唐之堯對付四大家。
而這個人在江州必然能量不小,甚至能夠與四大家同臺相抗,結果不言而喻。
幫助唐之堯對付四大家的極有可能便是江州兵馬使。
這麼一來許多事情都能夠說得清了,唐之堯當初保下陳安不惜開罪兵馬使,或許是他自信能夠解開彼此的仇怨,熟料兵馬使卻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尤其是在陳安殺掉乘隙派來捉拿他的永平府都監後,兩者的關係再也沒有緩和的餘地。
這時候唐之堯便需要作出一個抉擇。
陳安與兵馬使,兩者只能選其一。
如果按照紙條內容所言,看來唐之堯是決定棄車保帥了。
因為兵馬使關係著唐之堯是否能在江州站穩腳跟,同時保持著對四大家的壓制態勢。
或許他非常明白,一旦讓四大家翻身,自己勢必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哪怕陳安是女兒的救命恩人,可是他的重要性卻遠不如兵馬使。
所以唐之堯選擇拋棄陳安純屬理所當然的事情。
抽絲剝繭般剖析出問題的答案後,陳安不知道他的推斷是否正確,可是唐之堯的確有了暗害自己的理由。
再者,即使紙條內容是假的,他與兵馬使之間都必然會爆發衝突,哪怕無需四大家在背後煽風點火,他們都能安心的坐山觀虎鬥。
而到時候唐之堯會站在什麼樣的立場?
他可以肯定一點,唐之堯是不會讓他幹掉兵馬使的。
消耗了大量的腦細胞思考後,陳安發自內心的對這些爾虞我詐的事情感到厭惡,身在局中,他就像別人手中的一顆棋子,無論他願不願意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翌日,天剛剛破曉,廂房門外便有下人敲響了房門,明言唐之堯正在廳堂布置了早膳準備給他送行。
早已醒來的陳安默默拿好上次繳獲的兩柄佩刀,默不作聲地在下人的引領下來到了寬大的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