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他們的臉上都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眾多大臣不約而同的跪下,齊聲高呼:“陛下萬歲!”
趙弘明目光一一掃過群臣,聲音平和而威嚴地說道:“眾卿平身。”
隨著趙弘明的話音落下,群臣紛紛起身。
朝堂之上,氣氛莊重而肅穆。
趙弘明坐在龍椅上,目光炯炯有神,掃視著下方的群臣說道:“關於北方太平宗叛亂的事宜,眾卿有何看法?”
趙弘明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
已經突破造化境他,在說話的時候,全身散發著若有若無的威壓,讓大殿上的大臣們都承擔了莫大的壓力。
群臣們都有些意外,他們沒想到閉關許久的趙弘明,對朝廷的政務還能瞭如指掌。
身穿錦袍的一位臣子首先出列,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太平宗此次叛亂,聲勢浩大,已經禍及一郡之地,臣以為當調集北方各路大軍,聯合圍剿,定能一舉蕩平此賊。”
有其他大臣緊接著說道:“陛下,臣以為太平宗之所以敢叛亂,在當地必有其依仗,應該徹查當地與太平宗有勾結之人,斬斷其內援,使叛軍成為無根之木。”
趙弘明目光在其他未曾言語的大臣臉上,逐一掃過,開口說道:“還有嗎?”
又有一位老臣顫巍巍地站出來,聲音有些沙啞:“陛下,老臣以為應當懸賞捉拿太平宗的首腦,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拿下賊首,叛軍自然不攻自破。”
“……”
然而,這些臣子提出的建議大多都是老規矩,不是調兵遣將,就是聯合其他勢力共同討伐。
趙弘明聽著這些建議,眉頭漸漸皺了起來。
他知道太平宗的叛亂雖然嚴重,但朝堂上的這些建議卻都是老生常談,在他閉關這段時間,並未有多少長進,讓他感到有些不滿意。
“難道就沒有更直接、更有效的辦法了嗎?”趙弘明忍不住開口問道。
朝堂上一片寂靜,群臣們面面相覷,卻無人敢出聲。
片刻後李俚站了出來說道:“陛下,這個太平宗並不是那麼容易拿下。如今他們聚攏了部下不少於十萬,武膽境的武夫也足有四五位,更重要的是背後有齊國的影子,有些複雜。”
“齊國?”趙弘明眼神一變。
他好似有所意指的看了高延士一眼,像是在責備他的情報準備。
讓已是先天境武夫的高延士忍不住全身一顫,承受了莫大的壓力。
若是考慮到大殿上的皇家禮儀,他都想當場跪下請罪。
趙弘明開口問道:“太平宗這一武學勢力叛亂與齊國有何關係?”
“回陛下,微臣得到訊息,太平宗之所以敢叛亂,一方面是他們有謀反之心,另外一方面是得到了燕國剩餘的王室殘部的支援。齊國滅燕之後,齊國國君有意無意的將燕國的殘軍驅逐至我大魏北地,其心思也是昭然若揭。”
大殿上的許多大臣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訊息,不由覺得有些意外。
“那李丞相可有什麼意見?”
“謀逆乃是大罪,按照我大魏國法律,應該誅九族!往陛下徵調魏武卒,平亂。”
“不可,魏武卒消耗頗巨,一旦動身,僅僅是平叛北部,必然讓當地民不聊生,這與對外國用兵截然不同,望陛下三思。”中書右丞蕭伯齡站出來反駁道。
趙弘明沉默了片刻後說道:“那就不必再勞師動眾了,朕去去就回。”
頓時一股強大的氣勢從他身上散發出來,讓朝堂上的群臣都感到一陣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