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無論是誰,都沒有想到宗師為什麼會這麼做。
宗師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為即將演奏的這首《拉德斯基進行曲》,在這個世界創造出一個獨特的開場。
在前世,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終曲同樣是這首《拉德斯基進行曲》,而且,幾乎每一個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家,無論是卡拉揚,還是祖賓.梅塔,又或者是馬澤爾、小澤征爾、楊松斯,在指揮這首《拉德斯基進行曲》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幾乎相同的出場方式。
那就是指揮人還在樂池之外,就已經開始指揮這首曲子的演奏。
這種指揮方式,在前世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這個世界上,還從來沒有哪個指揮家會有這樣的指揮方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指揮家,都是正兒八經的站在指揮台上之後,才會開始進行指揮。
所以,宗師要給這個世界開創一個先河,一個指揮家指揮樂團演奏的先河!
因此當宗師從後臺入口處走出來的時候,無論是現場觀眾的目光還是直播的鏡頭,幾乎都落在了這個忽然退場但又忽然登場的指揮身上。
誰也搞不清楚宗師為何要這麼做,可是今天宗師已經足夠出色了,出色到絕大部分觀眾都已經忽略了他的年齡而徹底接受了他。
可是,這種明顯有悖於音樂會演出流程的舉動,卻真的是讓觀眾們搞不清。
是失誤還是別有隱情?
宗師僅僅的一個退場又登場,就讓所有觀眾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然後,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幕極為奇特但事後卻覺得非常精彩的一個動作。
只見臉帶著微笑的宗師,在行走間忽然揚起了指揮棒,然後衝著樂團的某一個位置輕輕的點了一下,似乎是在指揮某個樂師開始演奏。
這種動作已經確切無疑的是一個指揮動作,可是哪兒有從這個位置就進行指揮的?這不是開玩笑嗎?
就在所有的觀眾心中幾乎都升起了這麼一個疑問的同時,他們就聽到樂池中忽然響起了一陣節奏緊密的小軍鼓聲。
很顯然,剛才宗師的那個動作,正是指揮這個軍鼓手演奏的動作!
“咦?這就開始了嗎?這個開場還真是前所未見啊!”
“這個開場可是真夠特別的!”
這幾乎是全場所有觀眾在這一刻的想法,甚至包括皇家包廂內華皇陛下和皇后娘娘都有點面面相覷。
激烈的小軍鼓敲了三個音節,宗師就是伴隨著這三個音節的小軍鼓聲走到了指揮台上站定。
然後第四個音節,定音鼓、大鼓、鑔也跟著加入了進來,只是這幾種樂器的音強都不大,低沉的聲音彷彿在醞釀著什麼。
果然,當第四個音節一結束之後,所有的打擊樂器、所有的絃樂器、所有的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全都開始合奏,而且一開始就是一段極為奔放激昂的旋律。而這一小段旋律,正是《拉德斯基進行曲》的引子。
《拉德斯基進行曲》是一首典型的三部曲式結構的進行曲,整部作品採用的是D大調,2/2的拍子。
現場幾乎所有的觀眾都被這一小段激昂的旋律震驚了一下,在這一小段引子之後,旋律進入到了A段的主題。
而這個時候,所有的觀眾都發現,原本應該背對觀眾面向樂團樂師們的指揮,竟然忽然轉過了身。
轉過身的宗師面帶著微笑,衝著所有的觀眾做出了一個鼓掌的手勢,但隨即,他的左手也做出了微微向下壓的手勢。
這兩個手勢連起來,即便是從來不看音樂會的人也明白,這是指揮請求下面的觀眾用掌聲進行合音呢。
之前所有的音樂會上,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指揮用這樣的方式來要掌聲呢。但奈何這首《拉德斯基進行曲》的A段節拍實在是太適合鼓掌的節奏了,而且現場所有的觀眾也都覺得這麼配合著臺上的指揮進行鼓掌合音也是一個非常好玩的事情。
以前哪兒見過這麼好玩的事情啊!
於是,有一部分觀眾開始隨著宗師的手勢,跟著節拍輕輕的鼓起掌來。
一個人鼓掌、十個人鼓掌,很快的,全場的觀眾都跟著輕輕的鼓起掌來。
還別說,這種激昂的旋律與有韻律的掌聲交織在一起,竟然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感,彷彿這段旋律就是天生為鼓掌合音而創作的。
六小節掌聲合音之後,樂池中樂師們忽然加強了音強,雖然接下來的六小節旋律是一樣的,但這一小段旋律的氣勢卻是遠遠超出了剛才輕輕鼓掌合音時的那一小段旋律。
而此時,面朝觀眾的宗師,忽然衝著觀眾們雙手一抬!
這個動作,臺下的觀眾當然明白是什麼意思了,這是要加大鼓掌的力度啊!
於是,所有的人臉上都帶著笑容,猛地加大了鼓掌的力度。整個天都音樂館中,瞬間就被樂器的旋律和整齊劃一的掌聲所籠罩了起來……
只是這一段旋律結束之後,就在所有的觀眾都鼓掌鼓的正嗨的時候,旋律變了,而且宗師也做出了一個擺手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