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虛擬實驗做下來,竟然也沒有出現精神疲憊。
這個虛擬實驗室,也不枉我花了五百枚D級徽章,還真是一分錢一分貨,很值。
起床洗漱,換了身衣服出門,陸離又回到了覆旦醫學院。
今天,陸離把目標放在了臨床醫學上。
理論研究很重要,但是臨床醫學更重要。理論研究的成果,要投入實際應用中,還需要臨床醫學技術來配合。
於是,陸離查詢了課程表,找到了一堂人體解剖學課程。
給臨床醫學生主講人體解剖學的教授,同樣是一位老教授。
這位趙成林教授,曾經是神經外科的主刀醫師。現在,趙教授年紀大了,手不穩了,切不了別人的腦子了,就退居二線,從事教學工作。
陸離根據課程表上的時間,來到階梯教室,又開始蹭課偷知識。
這一堂人體解剖學的課堂,比起何教授的基礎醫學課程“細菌學”,學生們就認真多了。
學這門課的,都是臨床醫學生。
有句話叫做“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說的就是臨床醫學生的學習任務之艱辛。
學臨床醫學的,都是未來的醫生,都是要治病救人的。任何一點差錯,就是醫療事故,就是一條人命。
所以,學習臨床醫學的學生,壓力真的很大。
除了極個別的不打算從事醫生職業的學生,其他人全都是拼命的學。
陸離可就輕鬆多了。
思維聯結器開啟,陸離又連上了趙成林教授的WIFI。
“人體解剖學”,“影像學”、“病理學”、“外科手術學”……
介面上有看到了滿滿一螢幕的各種知識和外科技能。
這一次,陸離可沒有全面複製了,而是一個一個的複製。
先複製‘人體解剖學’。
思維聯結器微微閃爍,趙成林教授幾十年臨床經驗中,對人體解剖學的理解,全都源源不斷的湧入陸離的腦海。
一堂課下來,陸離剛好把“人體解剖學”的各種知識複製了過來。
隨後,陸離也沒有逮著趙成林教授薅羊毛了,又趕場一般來到下一堂課,又從另一位講授“影像學”的教授那裡,複製了“影像學”的各種知識。
影像學,就是X光拍片,超聲波檢測,核磁共振檢測,等現代檢測裝置拍出來的影像的醫學解讀。
接下來,陸離又繼續趕場,一堂課一堂課的趕場,不斷的複製各種臨床醫學課程。
“藥理學”、“病理學”、“臨床診斷學”、“內科學”、“外科手術學”、“婦產科學”、“兒科學”……
一天下來,陸離腦子裡儲存了近十門課程的專業知識。
如果透過學習來掌握這些課程,至少要花幾年的時間,然而……陸離只是一天就複製過來了。
回到家裡,陸離又開始消化吸收這些知識。同樣是開啟虛擬實驗室,透過親自動手的方式,進行消化吸收,掌握這些知識。
人體解剖學……陸離在虛擬實驗室裡,虛擬出了無數具“人體”,一個個解剖,一塊塊切開。
男女老少,黑白黃棕,各種不同的人體,全都在陸離的刀下,徹徹底底的分解開來。
在解剖過程中,陸離順便還在練習外科手術技能,各種切開方式,各種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及……切完之後重新縫起來的縫合打結技術。
不愧是用“血手人屠”徽章開啟的劇情,果然是血手人屠!
這一夜的虛擬實驗,陸離切開了無數具人體,又把“他們”一塊塊的縫合起來,還真是滿手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