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林毅憤然離去,盧象升慢慢的把臉又轉過來了,心中不盡感慨:好一個血性男兒!
要在那幾年,本督肯定要重重提提攜於他,使他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天朝正需要這樣的忠臣良將。可是現在……
盧象升像失去了一個寶貝一樣搖了搖頭,一想起高起潛,楊嗣昌還有東廠之事,盧象升覺得自己已經是日暮西山了。
這時外面的親兵進來報告:“林毅走了,還拉走了他的衛隊,還有那一千多名關寧鐵騎,也都人心惶惶的。”
“本督知道了。”盧象升很是欣慰。
親兵不解,林毅以小反上,衝撞了大人,還拉走了兵馬,這就是譁變,這就是造反,大人為何不怒反喜?
“大人太過仁慈了,林毅以下反上,惑亂軍心,論罪當斬,應該把他追回來治罪才是。”
盧象升一擺手,“由他去吧,傳本督的命令,軍中將士凡是願意追隨者,不得攔阻。”
親兵更加不解了,但哪敢抗命,趕緊傳令下去……
盧象升的兵馬總監軍高起潛,假借朝廷的名義,以守衛京畿重地為名,把盧象升的一大部分兵力分了出去,與盧象升離心離德,處處掣肘。
在盧象升的人馬跟韃子激戰的時候,高起潛督師山西大同,密雲,宣府等地幾萬兵馬,遠遠的躲在定縣,唐縣一帶,坐山觀虎鬥。
不但如此他們還剋扣前線將士的糧餉等軍需給養。
高起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讓盧象升知難而退,最後來求他,讓朝廷和韃子坐到談判桌上來解決問題。
但是遇到一個盧象升軟硬不吃,根本不尿他這一壺。山西,密雲,大同,宣府等地的兵馬調不動,沒有關係,只要有大名府和真定府的軍隊就足夠了。
軍需糧餉接濟不上,盧象升想辦法自己籌糧,並減省節約,儘量壓縮軍中開支,一句話,盧象升排除萬難,一定要堅持跟韃子打。
在這種情況下,高起潛只有樂哈哈的在旁邊看著,絕不參戰,那意思是你願意打就打去,這一仗,我看你怎麼打?如果打不贏,你自己就老實了!
而且,這個大太監還時不時的蹦出來,大白臉一繃,打著官腔,指手畫腳,對盧象升施加壓力。
面對韃子的10萬虎狼之師,盧象升能調動的總共只有1萬多人,原本想著盧象升肯定要吃敗仗,沒想到每次他都能夠柳暗花明,逢凶化吉。
高起潛為此鬱悶不已,趕緊抽時間跑到了遵化,再一次給盧象升施加壓力,希望能成為壓死盧象升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是,遵化之戰結束以後,數萬韃子經遵化,遷西,順義,昌平,最後由喜峰口,退到了關外。
遵化城巋然不動,盧象升再一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高起潛有些坐臥不寧了,按說盧象升打了勝仗,作為總監軍,他應該高興才對。最起碼他能夠從這一份戰功中分到一杯羹,但是他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憂心忡忡。
因為這一戰,他和楊嗣昌一樣,都是主張跟議和的。他也看出來了,崇禎皇帝也有議和之心,但是盧象升卻打勝了一仗,那樣崇禎皇帝絕對不會再提議和二字了,說不定他們還會在崇禎面前失寵,這位主子太多疑,而且脾氣很大,伴君如伴虎,說不定哪一天老虎一反性就把他給吃了。
高起潛思前想後,趕緊與楊嗣昌聯絡上了,並且融通了提督東廠的曹化淳。提督東廠的曹公公,早在等待這個時機了,一看盧象升仗打完了,韃子走了,該他出手了。
然後高起潛以總監軍的身份向皇上上了一道摺子,向崇禎道喜,說在他和盧象升的運籌之下,數萬軍將浴血奮戰,這一仗總算打勝了,這全都仰仗皇爺的齊天洪福。
摺子的最後還不忘奏盧象升一本,說他排程不當,舍京畿重地遠圖遵化,某兵不忠,懷有異志。
這道摺子飛到了崇禎的龍書案上,曹公公又在旁邊添枝加葉,說派到盧象升身邊的廠衛根本不是死於沙場,而是被盧象升手下的軍將所害,林毅是最大嫌疑,他們連廠衛的人都敢殺,盧象升的天雄軍恐怕會成為朝廷的心腹之患。
崇禎皇帝拍案大怒,立即召命楊嗣昌巡撫遵化,永平和山海關三地,讓高起潛帶著廠衛到遵化拿辦盧象升炮。
陰謀得逞後,高起潛和楊嗣昌躊躇滿志,別看你盧象升打贏了這一仗,仍然讓你罪責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