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和他叔叔施福,兩路大軍水陸並進,準備一舉攻取鎮江。
在施琅的3萬水師跟林毅率領的揚威號戰鬥編隊在長江中激戰的時候,施福帶著5萬大軍向鎮江城撲來。
施福這次已經做好了攻城的準備,他這次必須得牽制住鎮江城的明軍一部分兵力,好為施琅的水師贏得時機,如果城中的明軍還是堅持不戰,他就要全力攻城。
因為這一年多來,鎮江的明軍跟他們打的基本上都是防守戰。鎮江守將閻應元在江面以下建造有攔江防護網,有很多柱子立在江面以下,柱與柱之間有連鎖鏈相連,他們的水師艦船根本無法透過。
而岸上的鎮江城,防守得固若金湯,他們攻了數次也攻不下來,他們叔侄有8萬大軍,卻被阻在這裡,長達一年之久,毫無進展,因為明軍用這種方式跟他們打持久戰。
現在明軍的援兵來了,大明監國林毅親征,而且命令將水下的攔江防護網拆除了,這擺明了要與他們展開決戰。但是即便如此施福也不得不做好攻取堅城鎮江的準備。
因此他帶著5萬大軍帶著雲梯和攻城車,紅衣大炮等等攻城利器出了連營往鎮江城而來。
可是他們的隊伍離城還有數里的時候,便遇到了在城外列隊的明軍。看樣子明軍已經在這裡等著他了,有種迫不及待的意味兒。
施福一看規模這支明軍不多,充其量也只有2萬人馬左右。但軍容嚴整,裝備的全都是火槍。以騎兵為多,兼有兵卒。其實施福不知道,這不是鎮江閆應元的部隊,而是林毅帶過來的2萬人馬。分別是標營,無敵營,衛隊營等。
南軍(大南帝王的軍隊)水陸並進,林毅跟他們想一塊兒了,也是水陸並進。陸上進兵的主力就林毅的2萬兵馬,配合鎮江的守軍,攻擊岸上的南軍,消除威脅,為江中揚威號水師編隊掃除障礙。否則長江江面狹長,揚威號戰鬥編隊實力再強大,也難免會受到江岸上炮火的攻擊,因此必須水陸並進,才能夠相得益彰,克敵制勝。
林毅帶來的這兩萬兵馬連衛隊營算是一共是六個營,這都是林毅一手栽培起來的部隊,或者稱為他的嫡系,與舊明軍的不同。
這六個營在王建、東勝、張華等將領的指揮下,與閻應元鎮江城的守軍配合,他們就在城外駐紮,打算消滅江岸上的南軍,哪知還沒等他們出發,南軍便送上門來了。
因此六個營才城外列陣,閻應元則仍然堅守城池,並伺機出擊。
明軍和南軍在鎮江城外擺開戰場,2萬對5萬。
不知道深淺的施福,當然也沒把眼前這2萬明軍擺在眼裡。因為現在他們兵鋒很盛,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長江流域,他們這幾萬大軍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就是到了江陰縣出了個江陰三公,雙方才互有勝負,但總體上,明軍還是敗多勝少,退守鎮江。
現在閽應元死守鎮江,不敢出戰了。因此這施福對明軍的戰鬥力,也是不屑一顧的。
這樣他一開始就錯了,錯就錯在他只知己不知彼,把對面的2萬軍隊也當成舊明軍了。如果他要知道這是林毅帶過來的2萬隨行護駕的精銳之師,曾經數次幹翻過韃子的八旗精銳,這一戰他至少要泛些思量。
結果雙方這一開戰,明軍的標營和無敵營近萬人馬率先發起了猛攻。馬隊在前,步卒墊後。萬馬奔騰,比韃子的八旗那種來去如風攻勢更猛。
先是火槍,接著是弓箭,結果雙方根本沒有接觸到一起,也沒有進行近身白刃混戰。施福這5萬人馬就頂不住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餘者四散奔逃,潰不成軍。
這一場戰鬥再次證明了這樣一句話,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這兩支軍隊,戰鬥力根本不是一個檔次。論裝備明軍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不用點燃火繩再瞄準,瞄準之後直接摳動扳機,大大提高了射擊的速度和準確率,論戰鬥力這2萬人馬更是堪稱世界一流,這是明末三大軍的升級版,就連滿清八旗精銳也得退避三舍。
但是施福率領的這支軍隊就不同了,這是鄭芝龍的海盜軍,摻雜了一些投降過來的舊明軍,這是一種混合物。
這樣的5萬軍隊在這樣一支精銳之師面前簡直就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