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這些流賊心裡還不是踏實,不殺也不放,難道就一直這樣下去嗎?特別是被押出來了,聽說要押到宜川,他們心裡更沒底了,林大人該不會要反悔吧,難道要在那處決他們?
路上這些流賊仗著膽子問王健。
王健一笑讓他們放心,林大人素來言出法隨,不殺降就是不殺降,不信的話,軍中有的是降兵降將,可問問他們便知。
有些流賊降將在這一戰中還殺賊立下了戰功,跟其他有功將士一樣,已經被登記在了功勞薄上,就等著日後兌現了。這些人曾經是射塌天和掃老虎的部下,前者龍門山一戰他們成了林毅的俘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投降林毅之後,沒想到真的沒有受到任何歧視,裝備吃喝都是大明的正規軍待遇,現在又立了功,他們都慶幸選對了路子,跟對了大人,這可比當賊體面多了!
王健這麼一說,看在以前大家都是夥賊的份上,有些還真的偷偷地告訴這些俘虜自己的經歷,完全憑自願,願意當兵的就留下,發放甲衣和刀槍、糧餉,以後就是成了林大人的兵了,一視同仁。不願意的就走人,以前事天大的罪既往不咎,登個記做出個承諾不再為賊就可以拍屁股走人。
這些流賊眼睛瞪得賊大,像聽天書一樣,天底下還真有這樣的便宜事呀?林大人真是菩薩心腸!流賊們就傳開了,一個個都羨慕得不得了,只是到了宜川不知道幸運的光環會不會罩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帶著繩索眼神裡都充滿了期待。因此這一路上,這五千名俘虜一個一比個乖,讓往東不往西,讓走就走,讓停就停。
這麼多流賊,輾轉幾百裡的山野路程,王健他們一點麻煩都沒遇到。
見到林毅之後,王健交令。說明路上的經過,林毅哈哈大笑,稱讚王健幾句,幹得不錯。然後,林毅把綏德的戰場上的俘虜和宜川戰場上的俘虜合在一起,有八千之眾,然後告訴他們對待俘虜的政策,果然是完全根據他們的意願來決定取捨,絕不勉強。
這些流賊一聽,世間還真有這樣的便宜事,紛紛表示願意吃糧當兵,願意誓死效忠林大人,從此扒掉賊皮,為朝廷效力。只有少部分人厭倦了這些打打殺殺的日子,家裡還有老小和親人,選擇了接受教育,登記後脫掉軍裝,回家鄉當個順民,永不為賊。
先後一共有三千餘人被無條件釋放,這三千餘人當中,有不少是被林毅的軍將勸走的,原因是經過體檢體質弱或者有了傷殘,不適合繼續留在林毅的隊伍裡。
林毅收編俘虜,當然不能像其他軍閥,為了湊數摸摸腦袋就是一個,什麼樣的都要,一是年齡得是青壯年,二是體質得差不多,至少不能傷症缺陷,否則到了軍也是炮灰,這是草菅人命,最後共有四千餘人被收編。
林毅立即傳令,給他們發軍裝,發裝備,發糧發餉等,這些軍需當然都來自於這幾戰的戰利品,兩仗殲滅了三大股流賊三四萬人,所得的戰利器供養這幾千人短時間內當然綽綽有餘,眼下糧餉供給當然沒問題,這些賬林毅早就算好了。
這四千人曾經都是過天星、不沾泥、燈不亮的精華之所在,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林毅軍隊。
由賊到兵,不只是換換軍裝,給他們好處讓他們感激一下,還必須儘快去除他們身上的匪氣,就要靠鐵的紀律來約束,因此將這四千人集中灌輸紀律之後進行分散,整編到林毅的那八千人馬當中,各旗各隊各營都有,打亂秩序,再相應的帶兵隊官灌輸紀律,管理他們,無論是誰,觸犯軍紀,當然也是一視同仁。
四千名俘虜整頓了將近十天,林毅除了聽彙報,每天都親自到各營不定時的走訪視察,一直到覺得整體上差不多了,這才放心。
要消化這些五千多人馬(包括先前被改編的射塌天和掃地虎的一千多人在內)也不是容易的,對末明末的這些流賊,林毅早就有研究,在心裡形成了一套征服他們的方案,必須對症下藥,剛柔並濟,寬嚴結合,恩威並施,只有這樣才能駕馭他們。
現在林毅的人馬已經突破了一萬二千人,剿滅這裡的流賊已經半個月了,兵員增減相抵之後,總體上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由離開密雲時的七千,猛漲到現在的一萬二,而且隊伍十分穩定。
林毅像完成了一項大工程一樣,感到很是滿意,今後拉著一萬多人馬去打仗,這才像總兵官的樣子。
“林大哥,一下子增加這麼兵馬,要是朝廷不撥糧餉怎麼辦?”小穎不無擔憂。
“怕什麼,有財神跟著呢。”林毅一笑,看著哲哲。
“林大哥說笑了,哲哲哪是什麼財神呀,哲哲的積蓄全由林大哥支配,不過就那麼點兒,時間長了這麼多人馬也會坐吃山空的。”
“不用擔心,只要我們能打勝仗,就不怕沒有錢糧,介時不用偷也不用搶,自然有人送來。”
“林大哥說的是,多殲滅幾股流賊,就什麼都有了,下一仗我們要去打誰?”
“不知道,等著吧,應該快有眉目了。”……
果然沒出兩天,三邊總督鄭崇儉的命令到了。在這道命令之中,先是對林毅他們三總兵剿賊有功大加褒揚,稱皇上的聖旨還沒下,報捷的奏摺已經遞上去了,龍顏大悅之後,升賞是少不了了的。
但是現在軍情緊急,張獻忠的八萬大軍已經到了興安境內,左良玉的人馬正在與他們激戰,賀人龍的人馬在廣元跟馬回回的隊伍接上了火,羅汝才的人馬殺出了鄖陽和均州,大有進入陝西之勢。
鄭總督讓林毅的人馬立即開赴商州以南的白水河,即後世的陝西省山陽縣一帶,阻擊羅汝才的人馬跑進商洛山,再流竄到陝西作亂。同時命令陝西總兵李國奇和副總兵黃明率部到興安也就是後世的安康,阻擊張獻忠,無論如何得把三股流賊阻住,剿滅在陝南一帶。
最後這鄭崇儉在這道的命令之後強調,哪一路人馬打了敗仗,先前剿賊的功勞付諸東流不說,朝延一定會嚴旨切責,定以重罪的,切記切記。
接了這道旨意,林毅知道更難纏的人來了,羅汝才綽號叫曹操,林毅穿越前就知道這個人,明末的歷史書籍和影視作品也常有此人的影子,聽這個外號就知道是個什麼人物了,一個人的名字可能會起錯,但是眾人給他送的外號肯定叫不錯。
羅汝才也是陝西人,說到這裡不得不承認陝西不愧是革命聖地了,明末這裡革命人士呈現“井噴”狀,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馬守應、羅汝才、劉宗敏、高傑、李成棟,等等,這些革命大佬全是陝西人,儘管大明末年英雄輩出,楊嗣昌父子,鄭崇儉,丁啟睿,傅宗龍,洪承疇等一個比一個有才,孫傳庭、盧像升、曹文詔叔侄、賀人龍、左良玉、黃得功、吳三桂等一個比一個能打仗,但陝西的革命大佬最終還把大明崇禎朝庭的命給“革”了。
羅汝才的名望曾經一度壓蓋過了李自成和張獻忠。他出道也比李自成早得多,當初高迎祥稱闖王的時候,李自成還是不起眼的軍中小卒,那時的羅汝才就已經成名了。據歷史記載,實力最大時,羅汝才手下擁兵三四十萬,跟老回回馬守應一樣,是明末農民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接受熊文燦招安之後,羅汝才割據鄖陽和均州,張獻忠在谷城起義,他就在鄖陽和均州響應,老回回在湖南也扯起了大旗,這些人的實力現在都比李自成大得多,正是由於他們牽制了大批的官軍,李自成才有機會殺出商洛山逃到河南。
因此,林毅知道更棘手的對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