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當然不能為平賊而平賊,他現在就得想方設法抓緊時間壯大自己。
這一仗得了1000多名流賊兵,收穫也算不小了,付出的代價當然也不大,八千餘名精銳之師,只是傷亡了二三百人,這份功勞將來報上去也不小,還得受崇禎皇帝的獎賞。私自收編流賊這件事如果朝廷不願意,林毅寧願自己用私人的銀子養著他們,他當然知道,在這亂世有兵有馬,就有發言權。
何況在眼前的情況下,林毅知道,朝廷根本不會管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只要能為朝廷守邊剿賊,就是功臣,收編流賊不但沒有過錯,說不定還有功勞,除非有權臣構陷。
作為一個穿越過來人,林毅對這個崇禎皇帝更為了解,崇禎皇帝雖然狐性多疑,剛愎自用,但是危難時刻,他還是很體恤他的臣子們的,據歷史記載,左良玉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他好言安慰,加封他為寧南伯。為了倚重吳三桂,讓他戍守京師,也加封他為伯爵,全然不顧他的親舅舅祖大壽已經投降滿清,並多次勾引他降清。
如果按照大明的法律,這兩個人都得是死罪,但是崇禎皇帝不但不治他們的罪,反而封他們的官,並不是說崇禎皇帝多麼聖明仁慈,而是因為他們二人手綰重兵,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們是朝廷的倚仗。
這說明崇禎皇帝有些時候還是非常有容人之量的,眼前自己只要能平賊滅寇,擴充兵馬,增加些實力,根本都不是個事兒,另外打仗曾兵,順理成章,天經地義,這些事本來就無可厚非,只要沒有人故意的曲解,添油加醋,就不會有事。
現在朝廷只顧忙著攘外安內的事,因此林毅做這些的時候,一點都不擔心崇禎皇帝會不高興。
至於這些流賊容易反水,林毅更不會擔心。
因為林毅知道這些流賊大都是饑民,走投無路為生活所迫,才把腦袋掖在褲腰帶上,走這樣的路。現在抓住他們不殺他們,反而給他們恩惠,讓他們穿上軍裝,有吃有喝,還有銀子可拿,有功勞可立,讓他們反估計都不會反的。
張獻忠,李自成,馬回回,羅汝才,這些人之所以反覆反水,那是因為崇禎皇帝駕馭不了他們。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流賊都是反覆之輩,闖塌天劉國能也是個令官府頭疼的悍匪,曾經跟張獻忠、李自成是結義兄弟,此人的名望僅次於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但是此人投降朝廷以後,剿賊非常賣力,據歷史記載,他屢立戰功,最後落到李自成手裡,李自成勸他重新跟著他幹,劉國能斷然拒絕,慷慨就義,成為朝廷的大功臣。
這就說明這些人可以駕馭的,如果能夠駕馭他們,完全能夠為我所用。
現在林毅之所以收編他們,就是要駕馭他們,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事實證明林毅完全是正確的,他這一招恩威並施,非常高明有效。1000多名流賊從此後就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幹了。
很快林毅從這些降將口中,弄清了這一帶流賊的來龍去脈,經過分析歸納整理後,總結出兩條最有用的資訊。
一是流賊的主力,此時主要集結在綏德和宜川,還有三四萬人,他們這次的主要目標是延安。
二是被林毅他們已經消滅的射塌天和掃地虎,他們帶著這1萬多人,主要是佯攻西安府,以牽制西安府兵馬,配合過天星他們奪取延安府。這些流賊聽說密雲只來了7000援兵,他們不屑一顧,以蔑視的態度來吞滅林毅,結果才有了龍門山這一戰。
林毅瞭解到這些非常高興,因為這些敵情太有價值了,可以說是萬金難買。
林毅即有了破敵之策,立即給陝西總兵李國奇修書一封,把他所得到的賊情和龍門山大劫的情況告訴他,並告訴他自己下一步的破敵計劃。林毅移師北上進攻綏德,讓李國奇兵出西安,進攻宜川,能拿下這兩個地方,等於斷了流賊的後路,讓延安之兵先堅守城池,等他們這兩路人馬成功之後,再從城中殺出來,裡應外合,流賊可滅。
書信寫好之後,又詳細審閱了一遍,見沒有什麼紕漏,署上親筆簽名,並壓蓋上自己的總兵印,小穎和哲哲幫著他把墨跡吹乾,用火錫封好。
然後林毅把張華叫進來,讓他騎快馬到西安府送這封信,並叮囑他事關重大,一定要親手交到陝西總兵李國奇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