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駿和徐樹材邊吃邊聊。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吳駿說到了這次喊徐樹材過來的目的。
“釀啤酒?以咱們公司的裝置,這個倒是沒什麼難度。”徐樹材一臉不解地看向吳駿說,“吳總,咱們酒廠要設立啤酒部門?”
徐樹材對吳駿這個突然的決定有些摸不著頭腦。
同樣是酒水類,啤酒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比白酒行業更要激烈。
而且,啤酒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很多酒廠為了生存已經快到賠錢賺吆喝的地步了。
比如……劉浩瀚家的京A啤酒廠。
酒廠估值三十多億,年盈利還不到一億,也就是劉家家大業大不差這點兒,才一直堅持下來。
換了別人,估計早脫手把酒廠賣掉套現了。
把三十億的現金存進銀行裡,結構型存款的高利息都不止一個億了,比做實業簡單輕鬆多了。
面對吳駿這個疑問,劉浩瀚的解釋是,京A啤酒廠一直堅持到現在是因為企業的責任所在。
京A啤酒廠的股東一年雖然分不到多少錢,但京A啤酒廠上千名員工,上千個工作崗位,每年好幾億的納稅證明,都是京A啤酒不能倒的重要原因。
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利息很高,幾千個工作崗位,幾億的納稅證明帶來的好處也很多,比如能在領導那裡拿到更多的優惠政策。
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完全看個人的需求。
像劉浩瀚那種隱形富豪家族,拿幾十億的資產來做一個口碑企業,也並非獨此一家。
雖然賺到手的錢少了點,但能做一個口碑專案,在領導面前刷刷好感也是不錯的。
當個人或集團公司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很少在乎在一個專案上能不能賺到錢,目光會看的更長遠。
會更在意企業在民間的形象,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也可以統稱為企業的口碑。
口碑這個東西,不能現學現賣,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它才會顯出重要性。
四山地震的時候,嘉多寶捐款一個億,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嘉多寶的牌子打出去了民間印象分也奇高。
甚至後來嘉多寶和東藥產生糾紛,雖然已經過去幾年,嘉多寶曾經捐的這一個億,依然在其品牌傳播上產生正面影響。
換個方向思考,口碑能帶來聲望,而聲望本身就是一個保護罩,對名下的企業也一樣。
像吳駿名下的幾家既能兼顧口碑又很能賺錢的企業,不知道羨煞了多少人。
“暫時不考慮上啤酒生產線。”吳駿一邊給徐樹材倒酒,一邊說,“這次是和人合作的模式,咱們負責研發新款啤酒,以及前期的宣傳費用等費用,對方負責生產以及銷售。”
徐樹材一臉茫然地問道:“咱們的合作方是……”
吳駿說:“京AP啤酒廠,合作專案還有很多細節需要雙方再探討,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咱們能不能拿出一款爆款的啤酒。”
“這個……”徐樹材沒常識過釀啤酒,沒敢把話說太滿。
“駿亨998的原液可以用到新款啤酒的研發過程中。”吳駿看向徐樹材說,“給我們的時間還很充足,年底前能拿出最終版的新款啤酒就可以。”
徐樹材一臉認真的保證道:“吳總放心,今天回去了就召開會議,把這個專案上馬,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讓吳總滿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