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是由兵部主持的,但主考官卻是副宰相寇準。也就是說誰會上這初榜,透過筆試,進入面試,基本是由寇準說了算的。
除主考官外,還有四個人擔任考官,分別是殿前司都指揮使李繼隆,副樞密使錢同光以及兩位翰林學士。
5人依次傳閱試卷,然後共同討論評分,選出36位武進士入圍,並將他們的試卷上呈天子預覽。
寇準坐在主位上,看著考卷,嘴裡不停的罵罵咧咧。
“什麼東西?”扔掉一張考卷。
“這字寫得,比蜘蛛爬過也好不了多少。”又扔掉一張考卷。
“連基本行文規則都不懂,真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再扔掉一張。
“寇大人。”李繼隆看不過去了,接話道:“照您這樣,怕是一個入圍的舉子都沒有了,武舉不同文舉,文章好壞無所謂,對打仗有想法就可以了。”
“那怎麼可以,連基本策論都過不了關,還能指望他們當將軍帶兵打仗嗎?當個大頭兵倒是可以。皇上選將,那是寧缺毋濫。”寇準反駁道。
兩個文官聽了連連點頭,兩個武官聽了對視一眼,苦笑一聲。
“我就不信沒有合格的卷子。”寇準說著又翻出一張,才看了一眼就驚呼:“混賬,這種水平怎麼能選上來,這些州府都是怎麼辦事的。你們看看這文章,沒頭沒尾,直接上來就是一二三點,莽夫。”
他嘴裡罵著,隨手又要丟過去,卻無意中看到卷子下面詩詞的一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嗯,還有點意思。”寇準又將扔掉的卷子抽回來,直接看那首詞,越看越有味道,大氣雄渾、氣勢磅礴,連他自己也自愧不如。尤其那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把大宋三十年平遼戰爭屢敗屢戰,不破幽雲終不還的胸襟與決心表現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看到如此好的詞,也忍不住想看看那不堪入目的白話策論文,只見上面寫著:
強軍。西夏地處草原沙漠戈壁腹地,地形複雜,條件艱苦,党項人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要想剿滅西夏,必須建立一支絕對強大的軍隊。我認為,朝廷應當建立專門的部門,集中全國的科學家(劃掉了)能工巧匠研製殺傷力絕對高於党項的武器,從武器中尋找優勢。
利民。唐太宗曰,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西北邊民屢屢經受党項人滋擾,苦不堪言,朝廷應當體恤邊民,對他們制定不同的稅費政策,讓他們感受到朝廷的仁德。如此,大軍壓境時,方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幫助。
寇準看到這裡,沉吟道:“這大白話說得有些道理,不過沒什麼新意,都是老生常談了。”說著又看第三條,一看之下,不禁吃了一驚,這“經濟封鎖”可是他從來沒有聽過的。
經濟封鎖。大宋經濟發達,物產豐富,而西夏物產單一,很多物資需要與大宋貿易。如果大宋實行經濟封鎖,斷絕與西夏貿易,西夏人掙不到大宋的錢,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內部必然發生騷亂,屆時不必刀兵亦可清剿西夏。
寇準將試卷傳給其他考官,陷入了沉思。
李繼隆等人依次看過了試卷,都低頭沉默。
“大家對這位學子的試卷有什麼看法?”
李繼隆說:“這位學子的試卷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頓悟,我們這些人,這些年打仗打傻了,只知道打仗就是刀兵之戰,沒想到還有這樣的辦法,這絕對是個有效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