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屹耳
古人常說:天下有德者居之。
這個德字,既指人的品性,也指上天賜予的氣運。符合氣運的條件之一,就是符合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木、火、土、金、水。
夏為火德,宋承木德。以火燃木,豈不順理成章、手到擒來?(宋繼後周,後周為木德,木生火,宋實為火德。為元昊的半瓶子國學水平送上群嘲吧!)
元昊自認為勵精圖治,志存高遠,保西夏數百萬生民,功莫大焉。
十月初,野利仁榮上表稱:“烏珠天資聰慧,素有大志。即位六載,恩澤萬民。
今宋皇昏庸,遼主無道,以我大夏子民為牛馬。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願烏珠踐極稱帝,使我大夏得有明主,使萬民得享萬世太平!”
大意是說,您趕緊出來給西夏人民當皇帝吧!人家的帶頭大哥都是皇帝,咱們只是個王,說出去丟人呀!
元昊辭以德薄恩寡,野利仁榮再請。
如此三請三讓,元昊深切感受到了“萬民”的誠意,覺得再不稱帝就是對不起國家和人民了。
是月甲戊日(十一),元昊用楊守素建議,在興慶府南郊戒壇寺築壇受封,改名囊霄,稱帝建國,國號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
時年34歲的元昊自稱“世祖始文字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廟號仁宗,也是唯二的活著就有廟號的皇帝之一。
追諡祖父李繼遷為太祖神武皇帝,追諡祖母為順成懿孝皇后;追諡老爹李德明為太宗光聖皇帝,追諡生母衛慕氏為惠慈敦愛皇后。
同時冊封野利氏為皇后,立長子寧明為皇太子。然後大封群臣,南郊祭天。
同時,深諳詭詐之道的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得到的回應是可想而知的,趙禎不願意李元昊與自己平起平坐,下詔"削奪賜姓官爵",關閉榷場,停止互市。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表示嚴正關切及嚴厲譴責”,還停止了兩國的經貿往來。
削奪賜的趙姓,元昊是巴不得的。自詡雄才大略的元昊早就煩透了賜姓。唐朝賜姓李,宋朝賜姓趙,敢情老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姓氏了?從此,乾脆自稱嵬名曩霄——意指祖上就是帝王。
榷場關了,倒是有點影響。可不還有那些“不在意國界”的商人嘛!再者說,只要打下了延州,什麼物資沒有?再再者說,屁民們缺衣少食,不正好可以激起他們對趙宋的仇恨,作戰的時候可以更勇猛一些嗎?
十一月,元昊陳兵洪州、龍州,號稱十萬,為死去的野利遇乞復仇。
又另遣使上表,其表曰:“臣祖宗本後魏帝赫連之舊國,拓跋之遺業也。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名。祖繼遷,大舉義旗,悉降諸部,收臨河五鎮,下沿境七州。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而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革樂之五音為一音,裁禮之九拜為三拜。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達靼、張掖、交河、莫不從服,軍民屢請願建邦家,是以受冊即皇帝位。伏望陛下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歡好。”
用詞典雅,暗含威脅。一看就是出自國學知識儲備豐富,且又好賣弄文采的張元之手。
新改年號寶元的趙禎一看,這是什麼鬼東西?我剛改了年號,就跳出來這麼個玩意兒出來噁心我?
更可氣的是,兩榜進士出身的郭勸、李渭居然還說什麼“元昊雖僭中國名號,然閱其表函尚稱臣,可漸以禮屈,願與大臣熟議。”
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裡了?
正月甲寅,知延州郭勸落職知齊州,鄜延鈐轄兼知鄜州李渭降授尚食使、知汝州,坐不察敵情也。充知永興軍的方仲永,也吃了一頓排頭。
不知道西夏人過不過漢人的新年,互相之間是否會道一聲“新年快樂”,但方仲永的新年是一點都不快樂。
老子拋妻棄子來守邊疆,不說受到朝廷的慰問與嘉獎,可也不能被元昊你這麼個狗東西噁心了吧?
剛巧,朝廷有旨意說“凡能刺探西夏軍情者,賞錢十萬”。
西夏人的應對是能刺探趙宋軍情者,也賞錢十萬。
注意,不是十萬貫,是真的十萬枚銅錢,也就是一百貫。
正當方仲永鄙夷兩國朝堂的小氣時,更好的行情來了。
元昊對方仲永的腦袋很喜歡,幾乎達到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地步。為此,還特意找了畫師,將方仲永英俊的容貌進行了精心繪製,廣為宣傳。那推薦力度,絕對是頭版頭條,輪番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