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歌曲平臺興起之後,發行歌曲的成本大大降低,並且你想要發行自己創作的歌曲根本不用找什麼專業的錄音棚,也不用什麼音樂公司。
只要會一些樂器,自己大致配一下樂,然後唱出來找手機錄製好往音樂平臺上一上傳就能搞定。頗有一種全民都是歌手和創作人的既視感。
這樣的情況雖然導致歌曲很多都是良莠不齊的殘次品,但因為參與的人太多頗有一種音樂大興的既視感。
當然這裡面也的確有人才,不少網路歌手憑藉一首歌爆火全國。甚至大浪淘沙之後還能餘下不少真正的天才音樂人,比如說龐龍、刀郎、YY音樂三傑等等。
但這些金子也只能為華語音樂續命幾年而已,也就是楊東旭率先更換正確賽道,國內音樂市場又多繁榮的這幾年。
當這些金子被篩選出來之後,剩下的也就是看似全民參與的熱鬧,實際上卻是表面繁花似錦的外強中乾。
因為篩選出來的這些金子,遠遠無法彌補那些淡出音樂圈的歌手和創作人留下來的空白。甚至有一部分有也跟上不上現在聽歌的人日益不斷改變的歌曲需求。
總之就是市場在改變,以前是賣方市場,音樂公司發行什麼歌曲大家就聽什麼歌曲,畢竟那些歌曲為了賺錢質量都還行。
現在這是買方市場,聽歌的人不再是你發什麼我就聽什麼,我只找我喜歡聽的。沒喜歡的聽的,我可以去看電影、可以去玩遊戲、實在不行我還能去到貼吧灌水。
現代人的娛樂方式太多了,而能創作出抓住聽眾耳朵歌曲的創作人和歌手又太少,這可不就音樂市場開始變得越來越萎靡嘛。
而且這一萎就是好幾年,直到短影片平臺的興起,短影片+配樂,才讓滑落谷底的華語樂壇再次勢頭上揚。
但這種上揚直到楊東旭重生回來也沒重回現在的巔峰時刻更別說超越了,甚至那個時候還有不少人再罵。
“現在網上的音樂簡直就是在給聽眾喂屎。”
“不是八零九零聽歌太挑剔,主要是之前吃的細糠太好,現在吃不了豬食。”
“唯獨音樂和電影沒有辜負八零和九零後”等等言論。
可見即便到了那個時候,藉助爆火的短影片平臺,音樂這個板塊依然沒從巔峰滑落的虛弱中緩過勁兒來。
因此面對這種大趨勢,其實楊東旭也沒太好的辦法。他能做的就是把目前透過網路音樂平臺篩選出來的金子抓在海納的手裡,先維持住海納音樂的金字招牌再說。
至於友商的死活,華語音樂如何拯救。楊東旭只能說死道友不死貧道。
拯救華語音樂的事兒,海納音樂沒倒已經是在救了。其他同行拉胯死翹翹,海納音樂獨木難支,一群豬隊友不給力不說還拖後腿,我也沒辦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