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之人,有階下囚徐秋歌和沈望曙。
閒安王的就藩,讓很多人品出了不同的意思。
如今廣西那邊是個什麼狀況,整個臨安幾乎沒人知道——南北鎮撫司自送了關於蘇長今身死的訊息出來後,便斷了聯絡。
整個廣西和蜀中的南北鎮撫司都似已經被西軍連根拔除。
再沒有絲毫訊息傳出。
西軍那邊,趙驪的殘黨是不是反了?
不知道。
大理的三千士兵,是否還在廣西和西軍勾搭起來了?
不知道。
蜀中那邊,徐繼祖率領的摧山卒是否也反了?
不知道。
什麼都不知道,女帝卻讓趙長衣帶了區區數百府兵和隨從奴僕,就這麼前往廣西就藩。
她是有多心大?
她就不怕趙長衣進入廣西境內,就被叛軍殺了麼。
她就不怕趙長衣為了活命,成為叛軍的傀儡,被擁立為王麼。
但有人揣摩出了另外的意思。
如果西軍真的叛了,那麼趙長衣的就藩,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意義:孤身平叛!
趙長衣孤身平叛成功,其在大涼天下的威望,將會塑造成另外一個樞相公或者嶽平川,遠遠凌駕於東宮太子之上。
若真如此,只怕今後便會有人提出改立儲君的摺子。
女帝此舉,儼然是為趙長衣鋪路。
這是何等的大手筆,儼然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但是趙長衣能孤身平叛?
沒人相信他做的到。
西軍有兵馬十數萬,更有良將無數,別說趙長衣一個人,就是讓樞相公率領鎮北軍去平叛,也絕非三月半年的事情,一個不好,這把叛逆之火很可能燒出廣西,危及臨安。
歷史上又不是沒有這樣的事情。
在大燕之前曾有一朝,立國祚數十年後,藩王割據之勢隱隱危及江山社稷,於是當朝君王登基之後,在文臣建議下采取削藩之策。
手段過於血腥,不少藩王落了個淒涼下場。
一位藩王不甘心束手待斃。
於是當朝天子發兵平叛,兵力、民心皆無優勢的那位藩王,竟然鬼使神差般屢戰屢勝,打出了諸多莫名其妙的大勝,如野火燎原一般壯大起來。
最後更是揮師入京都,皇宮大火,當朝天子生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