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的人是個青年。
面如有些返祖,豁然是在建康出現過一次,欲殺鍾鉉的抱劍青年,此刻一劍出鞘,便欲殺掉這位白袍君子旗。
君子旗自身其實武力很差——相對而言。
面對抱劍青年這一劍,基本上是束手待斃的結局,但李汝魚等人早有應對,一道狂野刀光從君子旗身後搶出,身材嬌小的毛秋晴雖然不是抱劍青年之敵,但此刻在戰場上,只需要拖住抱劍青年保護君子旗即可。
看見這道刀光,抱劍青年心涼了一大截。
……
……
下馬口的戰事,在大涼天下驚不起浪花。
畢竟雙方兵力懸殊並不大,魏緩三千,君子旗兩千餘人,誰勝誰敗都是情理事。
儘管魏緩敗了,君子旗已全勝之姿南下。
但世人的目光卻沒有放在君子旗身上,而是那個在李汝魚配合下,一劍取了魏緩頭顱的削瘦女子。
武道遊俠兒要殺魏緩不難。
畢竟魏緩雖然是猛將,可面對一劍幾十丈高的劍道高手,卻難以抗衡,真正讓天下震驚的是那個叫阿牧的削瘦女子一劍取了魏緩頭顱後做的事。
適時,阿牧和李汝魚深陷魏緩心腹包圍之中。
哀兵必勝,魏緩死了,這數百心腹並沒有就此崩潰,而是血紅著眼欲要圍殺阿牧和李汝魚。
沒人來得及支援。
但是阿牧再一次出劍。
阿牧出了三劍。
阿牧出劍時,就在她身旁的李汝魚根本看不見阿牧的身影,只看見一道雪亮劍光,如一道月色橫貫大地,又如一道銀色羽箭,破開一層層的黑浪。
人仰馬翻。
三劍,恰好在李汝魚周遭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每一條線上,都橫七豎八的躺了一地屍首,圍攻李汝魚兩人的數百騎兵,霎時之間少了大半。
三劍,每一劍皆破百甲!
這一百甲不是普通的一百甲,是渾身披掛了輕盔的騎兵。
一百甲,足以比擬數百步兵。
三劍,死在劍下的騎兵竟然足足三百人之多。
所有人都怔怔的看著渾身乾淨無暇不沾血汙的女子,心裡泛寒手腳冰涼。